
《JAMA Network Open》最新研究揭示了創傷後出血管理中大量輸血方案(MTP)的核心爭議。在加拿大6個一級創傷中心進行的FiiRST-2臨床試驗顯示,纖維蛋白原濃縮物(FC)與凝血酶原複合物濃縮物(PCC)聯合治療,與傳統冷凍血漿相比,在24小時總血液製品消耗量上並未展現顯著差異。這項涉及137名患者的中期分析發現,FC-PCC組平均輸注20.8單位,而血漿組為23.8單位(P=0.37),但同時也觀察到FC-PCC組血栓事件發生率較高(21.2% vs 14.1%)的潛在安全隱患。這項研究呼應了先前CRYOSTAT-2和PROCOAG試驗的發現,前者顯示早期冷沉澱給藥無益於改善死亡率,後者則因PCC組血栓事件增加而引發安全擔憂。現有證據表明,凝血功能床邊評估技術的局限性仍是精準輸血的主要障礙,黏彈性測試對凝血酶生成的監測可靠性不足,使得經驗性使用凝血因子濃縮物仍存在臨床不確定性。

輸血治療在挽救生命的同時,伴隨著不容忽視的風險譜系。瑞士2020年血液警戒數據顯示,輸血相關循環超負荷(TACO)已成為輸血相關死亡的主因,佔報告病例的30%,而輸血相關急性肺損傷(TRALI)則佔34%。德國保羅·埃爾利希研究所的統計更指出,每百萬次輸血中約有2.4例發生輸血傳播細菌感染(TTBI),尤其在室溫保存的血小板製品中風險最高。血栓形成與感染風險的雙重威脅在凝血因子濃縮物使用中尤為突出,PROCOAG試驗中PCC組的血栓發生率顯著高於對照組。免疫調節效應則構成了另一層複雜性,大量輸血可能透過抑制自然殺傷細胞活性和促進調節性T細胞增殖,增加術後感染風險達3-4倍。這些數據強化了臨床決策中風險效益平衡的重要性,特別是在老年族群和多重共病患者中,輸血策略需更加個體化。
個體化輸血閾值設定正從群體化走向精準化。TRANSFUSE預測模型整合24項術前變數,包括手術複雜性、貧血程度和肝腎功能等,在816,618例外科患者中展現出優異的判別能力(AUC 0.93)。黏彈性檢測技術如TEG/ROTEM已成為創傷凝血病管理的核心工具,能動態評估凝血全過程,指導目標導向的凝血因子補充。新型凝血因子濃縮物的研發也取得進展,針對特定因子缺乏的基因重組產品(如rFVIIa、rFIX)相較血漿衍生製品,可降低免疫原性和病毒傳播風險。FEISTY II試驗正在探索纖維蛋白原靶向補充在低纖維蛋白原血症創傷患者中的價值,初步數據顯示其可能減少不必要的血漿輸注。這些進展共同推動輸血醫學從經驗性治療向精準醫療轉變。

神經創傷與心血管患者的輸血策略呈現明顯分野。創傷性腦損傷(TBI)患者的血紅素目標值長期存在爭議,最新證據支持維持7-9g/dL的範圍,但對腦缺氧徵象者應提高至9g/dL以上。心臟手術患者的輸血策略則因TRICS-III試驗結果而轉向保守,該研究在5,243例患者中證實限制性策略(輸血閾值Hb<7.5g/dL)不劣於寬鬆策略。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領域,MINT試驗對3,504名患者的中期分析顯示,寬鬆輸血組(目標Hb≥10g/dL)在30天死亡率與心肌梗塞複合終點上無優勢。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者的血小板輸注閾值則趨於統一,2018年ASCO指南建議化療後預防性輸注閾值為10×10⁹/L,但合併發熱或出血時需個體化調整。

人工血液製品與生物工程技術正開啟輸血醫學新紀元。血紅素基氧載體(HBOC)如Hemopure已證實在急性貧血患者中可減少同種異體輸血需求,而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衍生的血小板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多學科輸血團隊(MDTT)的協作模式顯示出優勢,英國一項涵蓋15家醫院的實施研究顯示,MDTT使紅血球使用量降低23%,輸血相關急性肺損傷發生率下降40%。血液警戒系統的智慧化升級也取得進展,瑞士開發的Haemovigilance 4.0系統透過機器學習分析輸血不良事件報告,實現了風險預警敏感度達92%。這些創新將共同塑造更安全、精準與永續的輸血醫學未來。
輸血決策已從單純的血紅素數值判斷,發展為整合臨床表徵、凝血功能與個體風險的綜合評估過程。創傷急救中凝血因子濃縮物的使用仍需更多證據支持,而特殊族群如神經創傷與心臟手術患者的輸血閾值差異凸顯了精準醫療的必要性。醫藥包裝技術的進步為血液製品穩定性提供了關鍵保障,從源頭降低輸血風險。臨床醫師應保持對最新證據的關注,在複雜情境中權衡輸血的獲益與風險,並在必要時諮詢輸血醫學專家,共同為患者提供最適宜的血液治療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