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透過社群媒體提升捐血率?從實證研究到策略優化的完整指南

如何透過社群媒體提升捐血率?從實證研究到策略優化的完整指南

2025-09-16

近年來全球血液製品供應面臨嚴峻挑戰,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顯示西方國家僅2%-3%人口定期捐血,新冠疫情更加劇血液招募難題,而《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最新研究(針對1,891名參與者的隨機對照試驗)揭示,關注血庫Facebook頁面的新捐血者,首次捐血可能性高出32%、一年內總捐血量增加17%,為數位時代血液招募策略提供關鍵證據;社群媒體已成為現代公共衛生不可或缺的工具,Facebook、Instagram、TikTok等平台不僅改變資訊傳播方式、重塑健康行為社會規範,在捐血領域還突破傳統招募的地理限制,讓血庫能直接對話潛在捐血者,如荷蘭Sanquin血庫透過每週4篇圍繞捐血者社群、病患故事、血液知識等五大主題的貼文更新,成功建立持續的捐血者參與;從社會心理學來看,捐血行為受態度、主觀規範、知覺控制(計劃行為理論)共同影響,而社群媒體可同時作用於這三個面向——憑藉同儕故事強化社會認同、透過專業內容改變認知、以便捷預約功能降低行動障礙,更關鍵的是,數位平台能將一次性捐血轉化為可追蹤的長期關係,為捐血者保留開創新途徑。

Person holding phone: Give blood, save life

一、實證研究:社群媒體與捐血行為的因果關係

荷蘭研究團隊為釐清社群媒體與捐血行為的因果關係,設計了嚴謹的隨機對照試驗,將1,891名新註冊捐血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引導關注血庫Facebook頁面)與對照組,另設415名現有粉絲為觀察組,採混合實驗設計,分別在2個月、12個月後測量態度與行為變化,並透過機構數據追蹤實際捐血記錄;研究發現社群媒體對捐血態度的影響有時間差異,短期(2個月)內實驗組對捐血態度小幅下降(或因初始期望過高),且所有組別「熱情」感知均隨時間降低(反映註冊初期興奮感自然消退),但到12個月時各組態度趨於一致,顯示社群媒體的「態度效應」有限且短暫,與商業領域品牌追蹤研究形成對比;而行為層面數據差異顯著,實驗組不僅首次捐血率提高,全血捐贈量比對照組多12%、總捐贈量多17%,這種「態度-行為」脫鉤現象值得深究——儘管長期態度未提升,定期接觸血庫內容仍能維持行為動機,研究推測社群媒體透過「情境提示」發揮作用(貼文作為定期提醒,在捐血者淡忘時重燃行動意圖),且內容中的社會證明(如其他捐血者故事)或可強化描述性規範,未必會改變個人態度。

二、影響捐血行為的關鍵因素

影響捐血行為的關鍵因素中,性別與年齡的差異化影響格外突出,女性捐血頻率是男性的1.97倍且中斷捐血可能性更低,這與傳統認為男性是捐血主力的印象不符,或反映女性更強的利他傾向與健康意識,而年齡每增加1歲,捐血概率微升1%,體現年長者的穩定貢獻,這些發現讓人反思現有招募策略是否過度側重年輕男性、忽略更可靠的捐血群體;在自我展現與社會認同方面,數位時代呈現新樣貌,研究發現「捐血者身份」成為社交媒體上的自豪標籤,部分參與者會主動分享捐血記錄,這種「可見的利他主義」既滿足個體自我呈現需求,又強化社群認同,正如一位53歲捐血者所言「捐血時感覺自己是好公民」,這種心理回報機制比傳統道德訴求更具持續性;結構性障礙仍是最大挑戰,約24%的荷蘭捐血者不會進行第二次捐血,其他地區問題更嚴重,英格蘭、北威爾斯和伊朗首次捐血者的回歸率僅48%,資格限制(如健康標準)、後勤問題(如時間地點)是主要障礙,且值得注意的是,被隨機分到實驗組的28%參與者拒絕關注血庫頁面,常見原因為「不想在捐血前過早承諾」,這提示捐血者參與存在「時機窗口」,在首次成功捐血後再進行社群媒體引導或更有效。

Wooden blocks spelling "BLOOD"

三、策略分析:優化社群媒體介入

優化社群媒體介入的策略需從多方面著手,內容策略上要多元平衡,研究顯示結合「情感訴求」(病患故事)、「科學資訊」(血液知識)和「社群認同」(捐血者見證)的內容矩陣最有效,荷蘭血庫的五大內容支柱(捐血者社群35%、改善病患生活25%、血庫幕後15%、血液知識15%、血漿專題10%)值得借鑑,此結構既能滿足不同受眾資訊需求,也可避免單一主題的疲勞效應;平台選擇需隨受眾演變,雖Facebook在29歲以上族群仍占主導,但年輕世代快速轉向Instagram和TikTok,加拿大研究顯示18-24歲潛在捐血者在TikTok上接觸血液製品知識的比例是Facebook的3倍,因此需採跨平台策略,Facebook用於維持現有捐血者關係,短視頻平台吸引新一代捐血者,且要依各平台特性調整內容形式(如Instagram適合視覺敘事,TikTok利於挑戰話題發酵);時機與頻率的最佳化也至關重要,研究建議在捐血者完成首次捐血後再邀請追蹤社群媒體,此時參與意願最高,內容發布頻率以每週3-5次為宜,避免過度打擾,更智慧的做法是結合捐血週期(捐血間隔中期加強內容推送,臨近下次預約時轉為實用提醒),美國史丹佛血庫的「行為觸發」系統透過算法預測捐血者活躍時段,使貼文點擊率提升40%。

四、高規格容器保障血液製品穩定性

高規格容器對血液製品穩定性的保障至關重要。血液製品作為生物製劑,對環境因素如溫度波動、濕度變化、光線暴露及化學相互作用極度敏感,任何不當儲存都可能導致療效降低甚至安全隱患。德源公司作為全球多家世界級包裝製造商的指定代理及分銷商,針對血液製品的特殊需求提供專業包裝解決方案。我們代理的中性硼硅玻璃樽及經中性化處理的鈉鈣玻璃樽,具備優異的化學穩定性,能耐受高達350°C的除熱原處理和210°C的高溫滅菌製程,同時適應凍乾加工所需的超低溫環境,有效避免因溫度劇變導致的容器破裂風險。針對血液製品中可能存在的鋁離子遷移問題,我們的包材經過嚴格篩選,能最大限度降低雜質元素溶出,確保製劑在有效期內維持穩定。此外,我們可根據客戶的凍乾製程需求,提供特殊設計的瓶型以優化熱傳導效率,或推薦專用凍乾瓶方案。這些包裝產品均符合各國對血液製品容器的嚴苛監管標準,從物理強度到化學惰性皆經過實證,在免疫球蛋白、白蛋白、凝血因子等各類血液製品的儲運過程中,為其生物活性提供全面保護。

Glass bottles in different sizes and colors

五、未來研究方向與實務建議

未來推動社群媒體助力捐血,跨平台整合是必然趨勢,需以官網或APP為核心、社群媒體為流量入口,像德國紅十字會將Facebook流量導至捐血者門戶並用郵件跟進,12個月保留率提升28%,這種「接觸-轉化-留存」模式值得借鑑;邊緣群體包容性設計亟待加強,LGBTQ+與BIPOC社群因歷史捐血限制對血庫缺乏信任,需邀其共同創作內容、透明化篩檢政策,舊金山血庫與酷兒社群合作後,當地男同性戀者捐血參與度兩年增3倍;此外,政策支持與多部門協作是關鍵,需血庫、衛生部門、科技公司協作,如澳洲「生命之血」與Meta合作,讓捐血者在Facebook直接預約,重複捐血間隔縮短11天,公部門也應將數位捐血招募納入健康計劃並提供支援。

總結

社群媒體已證明其改變捐血行為的實質影響力,雖然態度轉變有限,但行為結果顯著。這提醒我們:在公共衛生傳播中,「觸發行動」可能比「改變認知」更務實。未來策略需平衡平台特性與受眾差異,將數位介入有機融入捐血者旅程。當我們見證一位年輕媽媽因Instagram故事而完成首次捐血,或一位長者因Facebook提醒而維持十年捐血習慣,便會明白:這些數位互動不只是貼文,而是維繫生命網絡的無形紐帶。

 

 

 

 

 

附錄

  1. Facebook介入對捐血行為的影響
  2. 捐血的社會行為模型
  3. 血庫健康促進策略
  4. 移動捐血活動成效分析
分享到:
沈墨堯 (Sophia Shen)

作者

沈墨堯 (Sophia Shen)

尖端醫藥包裝材料技術權威

null
© COPYRIGHT 2025 WEB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