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藥局如何選擇安全的塑料樽包裝?從容器密封完整性談起

醫院藥局如何選擇安全的塑料樽包裝?從容器密封完整性談起

2025-10-05

塑膠包裝在現代醫療體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特別是在醫院藥局的藥品配製與儲存環節。根據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Ther Adv Drug Saf》文獻指出,醫院藥局經常使用塑膠初級包裝來長期儲存配製藥品(DP),這項做法在全球醫療機構中已成為常規操作。塑膠材料之所以被廣泛採用,主要歸因於其輕量化、防碎性、成本效益以及加工靈活性等優勢。相較於玻璃包材,塑料樽更能滿足現代醫療對於便利性與安全性的雙重要求。這些特性使塑料樽能夠適應從腸外營養到化療藥物等各類醫藥產品的特殊需求。然而,隨著醫院藥局將原本設計用於短期給藥的塑料樽轉為長期儲存使用,一系列潛在風險也隨之浮現,這使得醫療專業人員必須更審慎地評估塑膠材料選擇與使用方式。

一、容器密封完整性(CCI)對藥品安全的影響

容器密封完整性(Container Closure Integrity, CCI)是確保藥品塑料樽在儲存期間維持穩定性和安全性的關鍵因素。美國FDA將CCI定義為「包裝系統保護藥品免受微生物污染、有害氣體進入以及有效成分損失的能力」。在醫院藥局環境中,CCI失效可能導致多重風險:微生物侵入會造成無菌製劑污染;氧氣與水氣的滲透可能加速藥品降解;而揮發性成分的逸失則會改變藥品濃度。文獻中記載的歷史案例充分說明了這些風險的嚴重性——20世紀70年代,PVC輸液袋中的DEHP增塑劑被發現會吸附親脂性藥物如硝酸甘油和紫杉醇,導致藥效降低;1980年代,PP注射器中的矽油潤滑劑污染胰島素溶液,影響糖尿病患者的治療效果。更令人憂心的是,2000年代初的Eprex®案例顯示,橡膠組件釋放化合物引發患者免疫反應,導致紅血球再生不良性貧血。這些案例凸顯了CCI不僅關係到藥品療效,更直接影響患者安全。特別是在醫院藥局自行配製的藥品中,由於缺乏工業級別驗證程序,CCI風險更需被嚴格監控。完善的CCI評估應包含物理測試(如染料滲透法)、微生物挑戰試驗以及化學相容性分析等多重方法,以全面確保包裝系統的可靠性。

Unboxing a white plastic bottle

二、不當包裝選擇的潛在風險與挑戰

醫院藥局在選擇塑料樽時面臨多重挑戰,這些挑戰往往導致不當包裝選擇的潛在風險。根據研究顯示,約24%的塑膠相關化學物質因其固有毒性被歸類為中高度關注物質,這在長期儲存情境下尤其令人憂慮。可浸出化合物(如塑化劑、抗氧化劑和穩定劑)可能透過擴散作用遷移至藥品中,改變藥物的理化性質或引發不良反應。監管缺口進一步加劇了這些風險,目前全球尚無統一標準規範醫院藥局配製藥品的包裝使用。財務限制也促使醫院傾向選擇低成本包材,而忽視其長期安全性。更複雜的是,特定患者群體(如新生兒、老年人和免疫抑制患者)對包材污染物的敏感性更高,微量化學物質就可能造成顯著健康影響。面對這些挑戰,醫院藥局需要建立更系統化的藥包材選擇流程,結合風險評估與實際臨床需求,同時推動供應鏈透明度與跨部門協作,以確保藥包材安全性與適用性。

三、塑膠初級包裝的科學評估與選擇策略

在評估塑膠初級包裝時,醫院藥局需深入瞭解各類材料的特性與限制。聚氯乙烯(PVC)因其柔韌性和低成本曾廣受歡迎,但鄰苯二甲酸酯類增塑劑的遷移風險限制了其應用;聚丙烯(PP)具有較好的耐化學性和熱穩定性,適合製作注射器筒身;而環烯烴共聚物(COC/COP)則展現出卓越的純度與低蛋白吸附特性,成為敏感製劑儲存的首選。材料選擇必須考量藥品劑型特性——蛋白質類藥劑需避免使用含矽油潤滑的容器,而脂質乳劑則應避開PVC容器以防吸附。美國藥典(USP)第1663和1664章提供了可提取物與可浸出物(E&L)的評估框架,醫院藥局可參考這些標準建立適合的測試流程。在實際選擇上,應優先考慮具有明確材料成分聲明(MoC)的產品,並要求供應商提供毒理學風險評估數據。對於高風險藥品(如兒科用藥和化療藥物),更應採用經過驗證的低浸出材料,如TOPAS® COC材料製成的儲存容器。同時,塑料樽所有組件(包括標籤、油墨和橡膠密封件)都應納入評估範圍,因為這些輔助材料同樣可能成為污染源。透過全面的科學評估,醫院藥局能夠在藥品安全性、臨床需求與經濟因素間取得平衡。

Five white plastic containers

四、藥品包裝全系列:無菌到兒童安全款

德源公司作為全球多家世界級包裝製造商的指定代理及分銷商,專注於提供高品質PET塑料樽解決方案,滿足藥品、化妝品及生活用品市場的多元需求。我們的PET塑料樽系列具備多容量選擇與時尚設計,不僅提供豐富的裝璜及配套組件選項以強化產品競爭力,其高透明度與優異抗衝擊性能更成為市場首選。針對藥用塑料樽領域,我們代理的無菌滴眼瓶在Class 7潔淨室環境生產,通過環氧乙烷滅菌處理確保衛生安全,獨特結構設計能精確控制滴速與劑量,提升用藥體驗。固體藥物塑料樽則採用防潮瓶身與乾燥劑選項,有效延長藥品保存期限;HC兒童安全瓶通過FDA-DMF等多項國際認證,特殊開啟機制防止兒童誤開。此外,AOK圓形掀蓋瓶與BOK直筒掀蓋瓶的嚴密止漏設計,搭配防盜外蓋,廣泛應用於液劑與錠劑。糖漿瓶配備刻度量杯與防漏掀蓋,眼部用藥容器則符合高標準潔淨要求。從PP材質的運輸用塑料樽到各類密封系統設計,我們透過與國際供應商的深度合作,為客戶提供兼具功能性、安全性與合規性的服務,協助品牌在市場中建立差異化優勢。

五、醫院藥局的實務選擇策略與未來趨勢

醫院藥局在實際操作中應建立基於風險評估的包裝選擇流程,該流程需整合患者群體特性、給藥途徑和預期儲存條件等關鍵因素。對於新生兒重症病房使用的腸外營養液,應選擇多層共擠聚烯烴袋而非單層EVA袋,以確保長期儲存穩定性;而對於需精確劑量的高風險藥物(如化療藥品),預充式COP注射器比傳統PP更為適合。與供應鏈建立合作夥伴關係至關重要,醫院藥局應要求供應商提供完整的材料安全資料表(MSDS)和E&L測試報告,特別是對於標籤外使用情境。在監管方面,國際趨勢正朝向更嚴格的標準發展——歐盟醫療器材法規(MDR)和FDA指南文件都強調了包裝系統風險管理的重要性。未來,智慧技術(如內建氧氣指示劑)和新一代高阻隔材料(如奈米複合聚合物)將進一步提升藥品塑料樽的安全性和功能性。醫院藥局也應參與產業協作平台,如塑膠回收協會(APR)的設計指南,促進藥包材標準化與循環經濟。透過這些策略,醫院藥局能夠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塑料樽等塑膠製品的臨床價值。

White bottle in shopping basket

結語

塑膠製品在現代醫療中扮演關鍵角色,但其選擇與使用必須建立在嚴謹的科學評估與風險管理基礎上。醫院藥局面臨著平衡臨床需求、患者安全與經濟效益的複雜挑戰,需要從材料科學、藥品特性和監管要求等多角度進行綜合考量。透過採用系統化的評估流程、推動供應鏈透明度,並積極參與產業協作,醫療機構能夠最大化塑膠的效益同時最小化潛在風險。在藥包材領域持續創新與標準化的趨勢下,醫院藥局應定期審查現行做法,必要時尋求專業顧問的協助,以確保塑料樽選擇符合最新科學證據與最佳實踐標準。

 

 

 

 

 

附錄

  1. 醫院藥局塑膠初級包裝的安全風險與解決方案
  2. 假藥檢測技術:ATR-FTIR與DSC的應用
  3. 塑膠添加劑的永續發展與健康影響
分享到:
陳慕凡 (Vincent Chen)

作者

陳慕凡 (Vincent Chen)

醫藥包裝系統法規戰略專家

null
© COPYRIGHT 2025 WEB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