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醫學研究發現塑料包材可能釋放微奈米塑膠(MNP)顆粒,對人體健康構成潛在威脅。2023年發表在《Heliyon》期刊的研究首次證實,聚丙烯(PP)塑料樽的注射劑中存在微奈米塑膠顆粒。研究團隊檢測了16批有效期內的注射劑,發現每毫升注射液中含有216個2-10微米的乙烯-丙烯共聚物微塑膠顆粒,以及濃度達1×10³至4×10⁴ ng/L的奈米塑膠顆粒。這些微小顆粒能夠直接進入血液循環,並隨著輸液過程到達心臟、肺臟和肝臟等重要器官。
微奈米塑膠進入人體的主要途徑包括靜脈注射和鼻腔沖洗。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Clin Exp Otorhinolaryngol》的研究顯示,重複使用的聚丙烯鼻腔沖洗瓶會釋放大量微塑膠。模擬使用3個月的沖洗瓶中,每300毫升沖洗液含有高達261.66±20.59個微塑膠顆粒,主要為10-100微米的聚丙烯碎片。這些顆粒可能透過鼻黏膜進入人體,並隨著呼吸系統深入肺部組織。更令人擔憂的是,小於50奈米的塑膠顆粒甚至能夠穿透血腦屏障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可能影響大腦功能。
為降低微奈米塑膠暴露風險,使用塑料樽時應遵循三大關鍵原則。首先,必須避免高溫與紫外線照射環境。研究顯示,500毫升PP瓶注射劑經UV340 nm照射6週後,檢測到20-50微米、濃度0.105 mg的微塑膠顆粒。這表明陽光直射會加速塑料降解,增加顆粒釋放。因此,塑料樽應存放於陰涼乾燥處,遠離熱源和陽光直射區域。其次,減少機械性摩擦與擠壓同樣重要。運輸和儲存過程中應避免劇烈搖晃或堆疊過重,因為物理壓力會導致塑料表面磨損,產生更多微小顆粒。
第三,嚴格限制重複使用次數是關鍵防護措施。鼻腔沖洗瓶的研究數據顯示,新瓶的微塑膠釋放量為33.00±20.42個/300ml,而使用1個月後增至68.66±30.07個,3個月後更高達261.66±20.59個。雖然6個月後數量略降至204.33±52.16個,但仍遠高於新瓶水平。這表明塑料製品隨著使用時間增加,表面結構逐漸破壞,釋放更多微塑膠。特別是醫療用途的塑料樽,如注射劑瓶和沖洗瓶,更應遵循單次使用原則,避免重複灌裝。

醫療塑料樽需要最嚴格的管理標準。靜脈注射用PP瓶裝藥劑應在有效期內使用,並避免擠壓瓶身或劇烈搖晃。研究發現,不同廠商的注射劑微塑膠含量差異顯著,從未檢出到高達43,514.7 ng/L不等,這與生產工藝密切相關。選擇信譽良好的供應商至關重要。鼻腔沖洗瓶則建議使用不超過3個月,且每次使用後應妥善存放,避免高溫消毒,因為微波加熱會加速塑料降解。
日常消費品包裝如礦泉水瓶和化妝品容器也需謹慎使用。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ACS Omega》研究指出,塑料樽會吸附抗生素等物質,改變表面特性。因此,不應將塑料容器用於盛裝非原裝內容物,特別是酸性、鹼性或油脂性物質。兒童用品包裝需特別關注安全性,選擇具有兒童安全設計的產品,如通過ASTM F-2338測試的HC兒童安全瓶,能有效防止誤開,同時減少因反覆開啟造成的塑料磨損。
塑料樽的廢棄處理不當會加劇環境污染和健康風險。正確的回收分類是首要步驟,應根據當地回收標准將不同材質的塑料分開處理。聚丙烯(PP)和聚乙烯(PE)等常見醫療包材需單獨分類,避免與其他塑料混合。研究顯示,不當焚燒塑料會產生有毒氣體和殘留微粒,因此應嚴格避免露天焚燒行為。對於可能殘留藥物的醫療塑料容器,應先進行專業處理再回收,防止藥物成分進入環境。
環境中的微塑膠污染已成全球性問題,個人正確處理塑料廢棄物能有效降低整體環境負荷。使用後的塑料樽應徹底清潔後壓扁,減少體積再投放至回收點。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標示可回收的塑料製品,其回收次數也有限制,最終仍可能成為環境污染物。因此,從源頭減少塑料使用量,配合正確回收處理,才是長久之計。
.webp)
德源公司作為全球多家世界級包裝產品製造商的指定代理及分銷商,其高品質PET塑料樽在業界具有顯著優勢。這些容器專為藥品、化妝品及生活用品設計,提供多種容量和形狀選擇,滿足不同客戶的市場需求。PET塑料樽不僅具備極高的透明度和優異的抗衝擊性能,其時尚外觀與豐富的裝璜選項更能有效提升產品競爭力,強化品牌高端形象。此外,德源與供應商建立緊密合作夥伴關係,共同確保產品品質與服務水準,使其在專業領域持續保持領導地位。
德源的產品優勢還體現在多樣化的功能性設計上。例如,無菌滴眼瓶採用Class 7潔淨室生產環境與環氧乙烷滅菌處理,確保衛生安全與用藥精確性;固體藥物瓶則通過防潮技術與乾燥劑選項,有效延長產品保存期;HC兒童安全瓶通過多重國際認證,提供可靠的安全防護;而AOK圓形掀蓋瓶與BOK直筒掀蓋瓶的嚴密止漏設計,則能確保產品完整性。這些特色使德源成為市場上備受青睞的選擇,為客戶提供兼具實用性與安全性的包裝解決方案。
可降解材料在醫療包裝領域的應用正快速發展。聚乳酸(PLA)和聚羥基烷酸酯(PHA)等生物基材料已開始替代傳統塑料,用於部分低風險醫療產品包裝。這些材料在特定環境條件下可完全降解,大幅降低微塑膠污染風險。然而,目前可降解材料在阻隔性、機械強度和滅菌兼容性方面仍存在限制,尚無法完全取代高階醫療包裝中的傳統塑料。
包裝技術創新呈現多元化趨勢。活性包裝系統能主動吸附氧氣或濕氣,減少保存過程中的塑料降解;智能標籤可監測產品狀態,避免因過期使用增加微塑膠釋放風險;高阻隔塗層技術則在塑料表面形成保護層,阻隔內外物質交換。這些創新不僅提升產品性能,也從源頭降低了微塑膠產生的可能性。

正確使用塑料樽是降低微奈米塑膠健康風險的關鍵。從選擇高品質包裝、遵循使用原則到妥善廢棄處理,每個環節都影響著最終的暴露風險。醫療機構和消費者應重視塑料包裝的潛在風險,同時也無需過度恐慌,而是透過科學方法有效管理。隨著材料科學進步,未來將有更多安全環保的替代方案出現。在此之前,遵循專業指導,選擇信譽良好的供應商如德源,並正確使用塑料樽,是保護健康的最佳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