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迷思「藥品塑料樽」真的防潮?科學數據顯示PET水氣滲透率比HDPE高12倍!

打破迷思「藥品塑料樽」真的防潮?科學數據顯示PET水氣滲透率比HDPE高12倍!

2025-08-10

近期發表在《藥物輸送科學與技術雜誌》的研究揭示了藥包材選擇對藥物穩定性的關鍵影響。這項研究比較了玻璃、PET和HDPE三種常見藥瓶材料在不同尺寸下的防潮防氧性能,結果顯示在40°C/75%RH條件下,玻璃、PET和HDPE的水蒸氣透過率(WVTR)平均值分別為0.07、9.9和0.8mg/day·bottle。這項發現對製藥業選擇合適的包材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特別是在全球藥品供應鏈日益複雜的今天,藥品包裝的保護功能更顯關鍵。

藥品包裝系統必須滿足三大核心功能需求:化學惰性以避免與藥品發生相互作用、有效阻隔環境中的水分和氧氣、確保在整個保質期內維持藥品穩定性。水分和氧氣的滲透會引發多種藥品降解反應,包括水解、氧化和物理性質改變。例如,研究證實片劑吸收水分後會顯著影響其機械強度、崩解時間和生物利用度,而氧氣敏感型藥物如維生素類則容易發生氧化降解。國際規範如USP<671>和ICH指南明確規定了包材的測試標準和藥物穩定性研究條件,要求在不同溫濕度條件下評估包裝系統的阻隔性能。這些規範不僅是品質保證的基礎,也為藥包材的選擇和設計提供了科學依據。

Effervescent tablet dissolving in glass

一、材料科學視角下的阻隔性能比較

傳統玻璃瓶因其無孔性和化學惰性被長期視為藥品包裝的黃金標準,能有效阻隔水分和氧氣的滲透。玻璃的無定形結構使其不具備分子級孔隙,形成完美的物理阻隔層,研究顯示玻璃瓶的水蒸氣透過率僅為0.07mg/day·bottle,遠低於塑膠材料。然而,玻璃的易碎性、重量和運輸成本促使製藥業尋求塑膠替代方案。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高密度聚乙烯(HDPE)作為兩種主流藥用塑料樽材料,其阻隔性能取決於分子結構中的結晶區域比例。PET具有較高的機械強度和優異的氧氣阻隔性,但對水分的阻隔能力較弱;HDPE則因其更高的結晶度(通常達70-80%)而表現出比低密度聚乙烯更好的防潮性能。

塑膠材料的阻隔機制與玻璃有本質不同。由於聚合物無法完全結晶,其非晶態區域會形成分子級滲透路徑,允許小分子如水和氧氣透過擴散作用穿透材料。水分子優先通過這些非晶區域遷移,其滲透率與材料的自由體積和分子鏈段活動性密切相關。研究發現PET的氧氣滲透率顯著低於HDPE和聚丙烯,這歸因於其分子鏈上的苯環所帶來的空間位阻效應。值得注意的是,塑料樽的阻隔性能並非固定不變,環境溫濕度和機械應力都會影響其結晶度與分子排列,進而改變滲透特性。例如,在40°C/75%RH的加速老化條件下,PET的WVTR可達9.9mg/day·bottle,是HDPE的12倍之多。

二、設計參數對防護效能的關鍵影響

藥瓶的物理設計參數對其防護性能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研究特別指出,瓶口直徑與表面積的比值直接關係到水分和氧氣的滲透率。對於相同容量的瓶子,隨著瓶口直徑從18mm增加到28mm,玻璃瓶的WVTR顯著上升,這是因為聚丙烯暴露的表面積增大,提供了更多水分滲入的途徑。相比之下,PET和HDPE塑料樽的WVTR主要取決於瓶子的總表面積,因為水分優先通過瓶壁滲透。封蓋系統的完整性同樣關鍵,研究證實施加在瓶蓋上的扭矩存在臨界值,過高或過低都會導致密封失效。直徑24和28mm的PP瓶蓋在超過建議扭矩時會出現錯誤旋轉,破壞密封性。

在材料結構設計方面,多層複合結構能結合不同材料的阻隔優勢,例如將PET的氧氣阻隔性與HDPE的防潮性能相結合。然而,這種塑料樽設計會犧牲材料的可回收性,與當前的永續發展目標產生衝突。單一材料設計雖然易於回收,但往往難以同時滿足多種阻隔需求。研究顯示,在40°C/75%RH條件下,單一材料HDPE塑料樽的WVTR為0.8mg/day·bottle,雖不及玻璃但已能滿足多數固體藥劑的防潮需求。設計者必須在防護性能、成本效益和環境影響之間取得平衡,根據藥品的具體敏感性和保存要求選擇最合適方案。

White plastic bottles of different sizes

三、塑料樽解決方案:功能與合規兼具

德源公司的高品質PET塑料樽因應不同的應用場景,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這些塑料容器專為化妝品及生活用品設計,提供多種容量選擇與時尚外觀,兼具高透明度與優異抗衝擊性能,能有效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在功能性方面,PET塑料樽系列提供豐富的裝璜與配套組件選項,使產品在貨架上更具識別度,同時強化品牌高端形象。針對醫藥塑料樽領域,德源開發的無菌滴眼瓶採用Class 7潔淨室生產環境與環氧乙烷滅菌處理,確保衛生安全標準。其獨特結構設計能精確控制滴速與劑量,提升用藥準確性與使用者舒適度。固體藥物則運用防潮封裝技術,搭配可選配乾燥劑,有效延長藥品保存期限。

安全防護方面,HC兒童安全瓶通過FDA-DMF等多項國際認證,採用下壓旋轉開啟機制,能防止兒童誤開;而AOK圓形掀蓋瓶與BOK直筒掀蓋瓶均具備專利止漏設計,無需墊片即可防止液體滲漏,其防盜開外蓋結構更能確保產品完整性。糖漿瓶系列則整合刻度量杯與原封掀蓋設計,兼顧精準量測與防漏功能。在生產技術層面,德源所有藥用塑料樽均符合嚴格質量檢測標準,例如眼部用藥瓶採用LDPE材質確保滴出量穩定,並在Class 7潔淨室完成生產以杜絕雜質。PP材質的運輸用塑料樽則針對堆疊與溫差變化強化機械強度,適用於各類固態劑型藥品。從材料安全評估、生產線適配性到法規符合度審查,德源提供全程技術支援,協助客戶打造兼具功能性與合規性的包裝解決方案。

四、環境永續與技術創新的平衡挑戰

隨著全球對塑膠污染的關注加劇,醫藥產業面臨著永續發展的嚴峻挑戰。研究顯示,藥品塑料樽佔芬蘭藥品初級包裝的15%,年產量約350噸,其中高達940,000 µg/kg的藥物殘留可能影響回收過程。傳統上,藥品包裝的設計優先考慮保護功能和安全性,往往忽視了終端處理問題。現在,產業必須在確保藥品穩定性的同時,解決可回收性與防護性能的衝突。例如,多層複合材料雖然提供優異的阻隔性能,卻難以回收;而單一材料設計的塑料樽雖利於回收,但可能無法滿足高敏感藥品的保護需求。

生物基材料為藥包材提供了潛在的綠色解決方案,但其在阻隔性能、穩定性和成本效益方面仍面臨重大挑戰。目前生物基塑膠僅佔全球塑膠產量的8.3%,在藥用領域的應用更為有限。另一個關鍵問題是沖洗廢水中API殘留的處理,研究發現沖洗可去除藥品塑料樽中大部分的藥物殘留,但會導致環境排放。例如在芬蘭,回收過程中沖洗水可能使卡馬西平排放量增加一倍。這要求開發更先進的廢水處理技術,同時也需要重新思考包裝設計,從源頭減少藥物吸附的可能性。

White bottle and spoon with pills

五、未來研究方向與產業趨勢

面對技術與環境的雙重挑戰,藥包材領域正湧現多項創新研究方向。奈米塗層技術能大幅提升塑膠材料的阻隔性而不影響其可回收性,例如在PET表面沉積幾十奈米厚的氧化矽層,可使其氧氣透過率降低百倍以上。智能包裝則整合感測器技術,實現藥品狀態的即時監測,如氧氣指示劑和濕度感測標籤能直觀顯示容器內環境變化。這些技術有望解決傳統加速老化測試耗時長的問題,提供更準確的貨架期預測。

全球塑膠條約談判將對藥包材產業產生深遠影響。175個國家承諾在2024年前制定具法律約束力的塑膠污染協議,可能對原生塑膠生產和使用施加嚴格限制。製藥業需要預期這些變化,積極開發符合循環經濟原則的塑料樽解決方案。高雄心聯盟呼籲到2050年減少50%一次性塑膠使用,這將促使藥用包裝從材料選擇到設計理念的全方位變革。未來成功的解決方案必須同時滿足三大要求:卓越的藥品保護性能、便捷的臨床使用體驗,以及完整的環境永續性。

結語

藥包材的選擇是一門平衡藝術,需要在防潮防氧性能、成本效益、使用便利性和環境影響之間找到最佳結合點。從傳統玻璃到現代高分子材料,再到未來的奈米複合與智能技術,藥用包裝技術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創新浪潮。製藥企業應當密切關注材料科學的最新進展,結合產品特性和市場需求,選擇最適宜的包裝解決方案。在環境永續已成全球共識的今天,推動醫藥領域的綠色轉型不僅是社會責任,更是產業未來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如需專業的醫藥塑料樽技術諮詢,建議聯繫德源的專家團隊。

 

 

 

 

 

附錄

  1. 藥物輸送科學與技術雜誌研究
  2. One Earth期刊關於塑膠危機的社論
  3. One Earth期刊關於塑膠條約的討論
  4. 廢棄物管理期刊關於藥品包裝API殘留的研究
分享到:
null
© COPYRIGHT 2025 WEB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