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正面臨日益嚴峻的廢棄物管理挑戰,其中塑料廢棄物佔都市固體廢棄物的比例高達20%。作為國際大都會,香港的廢棄物管理法律框架經過多年演變已形成一套相對完整的體系。《廢棄物處置條例》(第354章)作為基礎性法律,全面規範了廢棄物的收集、處置和進出口等環節,為塑料樽等廢棄物的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據。2009年推出的塑膠購物袋收費計劃標誌著香港開始運用經濟手段抑制塑料廢棄物的過度使用,該計劃經過2015年和2022年兩次優化,收費標準從最初的每個膠袋0.5港元提升至1港元,並擴大了管制範圍。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促進回收及妥善處置(產品容器)(修訂)條例》為玻璃飲料容器建立了法定監管框架,這為未來塑料飲料容器的管理提供了重要參考。香港政府於2021年啟動了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的公眾諮詢,於2024年初提交立法會審議,這成爲香港塑料樽減廢政策的重要里程碑。與此同時,跨境廢塑膠管制也日益嚴格,環保署自2021年起加強了對「受管制廢塑膠」進出口的許可證管理,以符合《巴塞爾公約》的最新要求。
香港在推行塑料樽減廢政策過程中正面臨多重挑戰。跨部門協調機制尚不完善,環保署、食環署、海關等多個部門在廢塑膠管理的職能劃分上存在重疊,導致執法效率受到影響。公眾環保意識雖有提升,但行為改變仍顯不足,2021年塑膠飲料容器押金返還試點計劃顯示,僅有約30%的塑料樽被回收,遠低於預期目標。回收基礎設施的不足也是重要瓶頸,香港目前缺乏足夠的塑料分類和處理設施,導致大量可回收塑料最終進入堆填區。國際合規壓力同樣不容忽視,隨著中國內地自2018年起全面禁止廢塑料進口,以及東南亞國家相繼收緊廢塑膠進口限制,香港必須加快完善本地廢塑膠處理能力。技術層面上,現有回收系統難以有效處理複合材質的塑膠製品,如含有鋁箔層的飲料盒,這類材料約佔塑料包材廢棄物的15%,進一步加劇了回收難度。此外,中小型企業對新政策的適應能力較弱,特別是在一次性塑膠餐具禁令於2024年實施的背景下,許多餐飲業者尚未做好轉型準備。
香港在生產者責任計劃(PRS)方面的探索為塑料樽減廢提供了可行路徑。玻璃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GPRS)自2023年5月全面實施以來,已建立起覆蓋全港的收集網絡,該計劃要求飲料供應商登記並繳納回收徵費,為塑料飲料容器管理積累了寶貴經驗。塑膠飲料容器押金返還試點計劃採用了逆向自動販賣機(RVM)等創新技術,透過電子支付平台提供即時回贈,第二階段已將回收點擴展至120個,每日每卡回收上限為30個塑料樽。值得關注的是,一次性塑膠餐具禁令將分階段實施,首階段於2024年4月禁止發泡膠餐具、塑膠吸管等產品,環保署推出的「綠色餐具平台」已收錄超過400種替代產品信息。從產業轉型角度看,這些政策將促使包裝製造商加速開發可回收設計,生產者責任計劃的擴展還將創造新的綠色就業機會,預計到2025年可為回收業帶來超過2000個工作崗位。
全球塑料包裝管制趨勢正深刻影響香港的政策制定。歐盟《包裝及包裝廢棄物法規》(PPWR)於2025年全面實施,要求所有包裝到2035年必須達到A或B級可回收標準,這對出口歐盟的香港企業構成重大挑戰,特別是佔香港塑料出口17.8%的歐盟市場。粵港澳大灣區協同減廢呈現巨大潛力,「港澳藥械通」政策已擴展至45家指定醫療機構,涵蓋34種藥品和37種醫療儀器,為跨境環保合作樹立了範例。微塑膠管制將成為未來立法重點,香港雖尚未對微塑膠實施強制管控,但2021年啟動的自願淘汰計劃已促使30%的個人護理產品去除微珠。比較研究顯示,韓國和台灣的塑料樽回收率分別達到94%和95%,其高額押金制度(韓國每個500韓元)和便利的返還點網絡值得香港借鑑。技術創新方面,智能回收箱搭配區塊鏈追溯系統正在德國和日本試點,這種技術可望解決香港回收鏈透明度不足的問題,目前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已開發類似系統並在中藥包裝領域成功應用,使其效率提升310%。
德源公司作為香港領先的藥用包裝製造商,其環保實踐具有行業標杆意義。該公司的高品質PET容器不僅符合國際環保標準,更在產品設計與材料選擇上體現可持續發展理念。德源專注於提供多樣化且實用的塑料樽解決方案,包括適用於化妝品及生活用品的高透明度PET瓶,其抗衝擊性能與時尚外觀能顯著提升品牌競爭力。此外,公司嚴格遵循Class 7潔淨室生產標準,確保無菌滴眼瓶等醫療級包裝的衛生安全性,並通過環氧乙烷滅菌處理進一步保障產品穩定性。在固體藥物領域,德源採用防潮技術與乾燥劑選項,有效延長藥品保存期限,同時通過輕量化設計減少材料浪費。其HC兒童安全瓶通過FDA-DMF等多項國際認證,結合防誤開設計,兼顧安全與環保需求。AOK與BOK系列掀蓋瓶的嚴密止漏結構能防止液體洩漏,減少產品損耗,而糖漿瓶的防盜設計與精準刻度量杯則優化了用戶體驗與資源利用率。德源的生產流程充分考慮環境影響,例如PP材質塑料樽專為運輸堆疊設計,提升空間效率並降低碳足跡。從原材料篩選到廢棄物管理,公司持續優化各環節以實現綠色製造,為客戶提供符合環保法規且具市場競爭力的包裝方案。
針對香港塑料樽減廢的現狀,分階段擴大生產者責任計劃覆蓋範圍是當務之急,可借鑑台灣「四機一腦」經驗,從飲料容器逐步擴展至洗護用品瓶等品類,預計到2028年可涵蓋80%的塑膠製品。智慧科技應用將大幅提升效率,建議推廣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研發的包裝追溯系統,該系統在試點項目中已實現回收物溯源準確率達98%。建立包裝生態設計標準體系至關重要,可參考歐盟「從搖籃到搖籃」認證,強制要求PET塑料樽至少含30%再生料,這項措施在日本的實施使再生料利用率提升至60%。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鏈整合將創造協同效應,建議在香港北部都會區設立塑料循環經濟園,結合深圳的回收技術和廣州的再生製造能力,初步估算可處理香港50%的廢塑料。長期而言,香港應把握「十四五」規劃下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定位,重點發展生物基包材,目前科學園已有3家初創企業從事PLA塑料研發,這將是未來突破塑料污染困局的關鍵技術。都市固體廢物收費已在2024年8月實施,香港的廢棄物管理完全邁入新階段,預計到2035年可實現減廢40-45%的目標,為全球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香港方案」。
香港的塑料樽減廢政策正處於轉型關鍵期,從立法框架完善到產業鏈轉型需要政府、企業和公眾的協同努力。本文分析的國際經驗和本地實踐表明,通過生產者責任延伸、智慧技術應用和區域合作,香港有望在2035年前建立完善的塑料循環經濟體系。如需了解更多專業建議,歡迎聯繫德源的顧問團隊獲取塑料樽的定制化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