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種幫助醫療團隊應對血液製品短缺的創新解決方案

這是一種幫助醫療團隊應對血液製品短缺的創新解決方案

2025-10-16

全球正面臨嚴峻的血液製品供需失衡危機,根據《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最新研究顯示,僅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群體中,貧血發生率就高達30%,而輸血策略的臨床爭議持續存在。這項涉及3,504名患者的大型臨床試驗發現,採用寬鬆輸血策略(血紅素閾值<10 g/dL)與限制性策略(7-8 g/dL)相比,30天內心肌梗塞復發或死亡的風險比為1.15,雖然未達統計顯著性,但點估計值一致顯示寬鬆策略可能更有利。創傷性出血領域的情況更為嚴峻,《柳葉刀·血液學》期刊的RePHILL試驗指出,嚴重創傷患者中約3-5%需要大量輸血,而軍事戰鬥傷中這一比例更高達7-10%。血液製品供應鏈的脆弱性在COVID-19疫情期間暴露無遺,英國144個研究中心的研究顯示,由於血液供應短缺和人員配置問題,多達13.7%的患者被迫終止既定輸血方案。這種供需失衡不僅威脅患者生命安全,更對醫療系統應對重大創傷和急症的能力提出嚴峻挑戰。

Gloved hand holding slide with red specimen

一、冷凍乾燥血漿的軍事轉化應用

冷凍乾燥血漿(Lyoplas)技術正從軍事醫學快速轉化至民用醫療領域,成為解決血液製品短缺的關鍵創新。這項技術透過冷凍乾燥過程將新鮮血漿轉化為穩定粉末,可在常溫下保存長達2年,使用時僅需200ml水即可復溶為213ml即用型血漿。德國DRK-Blutspendedienst West生產的LyoPlas Nw在臨床試驗中顯示出與新鮮冰凍血漿相似的生物學功效,其凝血因子保留率超過85%。RePHILL試驗中,院前使用LyoPlas與濃縮紅血球組合的復甦方案,雖未顯著改善主要結局,但使患者入院時平均血紅素濃度維持在133g/L的理想水平,較對照組高出15g/L(p<0.0001)。軍事數據更為樂觀,阿富汗戰場報告顯示使用新鮮全血或冷凍乾燥血漿的傷員24小時死亡率僅4%,遠低於傳統復甦組的12%。這項技術的即用性和穩定性特別適合偏遠地區和災難應急場景,英國院前急救系統已將其納入標準裝備,平均可在事故現場25分鐘內完成製備和輸注。

二、纖維蛋白原濃縮物的治療突破

纖維蛋白原作為創傷性凝血病的關鍵治療靶點,其濃縮物製品正改寫大出血管理指南。《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研究指出,在黏彈性止血試驗(TEG/ROTEM)引導下,早期補充纖維蛋白原可將嚴重創傷患者的死亡率降低40%。最新臨床數據顯示,當纖維蛋白原水平<1.5g/L時,每給予1g纖維蛋白原濃縮物可提升血漿濃度0.3g/L,顯著改善凝血功能。在產科出血領域,維持纖維蛋白原>2g/L的策略使嚴重產後出血發生率從23%降至9%。心臟手術患者同樣受益,一項涉及478名患者的生物標記分析發現,特定內型患者使用纖維蛋白原濃縮物後死亡率從25%降至7.3%。這些成果促使歐洲麻醉學會將纖維蛋白原監測和補充納入2019年出血管理指南,強調其在複雜凝血病中的核心地位。與傳統冷沉澱相比,纖維蛋白原濃縮物具有標準化劑量(每瓶1-2g)、病毒滅活工藝和更快起效時間(15分鐘達峰濃度)等優勢,正成為創傷、產科和心臟中心的戰略儲備藥物。

Various sizes of clear glass bottles

三、專業玻璃容器保障血液製品品質

德源公司作為全球多家頂級包裝製造商的指定代理及分銷商,專注於提供最先進的包裝解決方案,尤其在血液製品領域展現卓越技術實力。針對生物製劑包裝穩定性的嚴苛要求,德源提供的中性硼矽玻璃樽,憑藉其卓越的化學耐受性與耐極端溫差特性(可承受350°C除熱原與210°C高溫滅菌),為血液製品如全血、免疫球蛋白、白蛋白等提供長期穩定的保存環境。此類玻璃樽能有效避免製劑因光線、溫濕度變化或化學交互作用導致的品質劣化,並降低鋁溶出風險,確保治療性血液製品在輸注過程中的安全性與有效性。德源更可依據客戶需求,提供經中性化處理的鈉鈣玻璃樽或特殊設計的凍乾瓶,以適應不同生產工藝(如凍乾製程的超低溫要求),全方位滿足從急重症治療到母嬰健康等多元醫療場景的包裝需求。透過與國際領導廠商的緊密合作,德源持續引進創新包裝技術,為血液製品的儲運與臨床應用設立更高標準。

四、整合治療策略的未來方向

血液製品替代方案的整合應用需要精準時機把握和個體化策略。MINT試驗數據顯示,急性心肌梗塞合併貧血患者在寬鬆輸血策略下,30天死亡率為8.3%,較限制性策略降低1.6個百分點,但成本增加3.5倍。創傷領域的PROPPR試驗提出「黃金比例」復甦概念(血漿:血小板:紅血球=1:1:1),使24小時出血死亡率從17%降至13%。軍事醫學經驗正推動民用實踐變革,院前血液製品輸注時間從傳統的110分鐘縮短至68分鐘,但RePHILL試驗提醒我們,轉運時間<20分鐘的患者可能無法從院前輸血獲益。新興生物標記如HMGB-1(>30μg/L預示大出血風險)和分子分型技術,正引領精準輸血時代。全血輸注的復興值得關注,2023年統合分析顯示,全血較成分輸血減少2單位紅血球需求,24小時死亡率降低40%。這些進展勾勒出未來血液管理藍圖:院前凍乾血漿快速復甦,院內黏彈性檢測引導的纖維蛋白原補充,結合全血/成分輸血的靈活應用,形成無縫銜接的救治鏈條。

Person recording blood test tube data

五、政策建議與未來展望

冷凍乾燥技術的標準化生產是解決血液短缺的首要課題。目前歐洲EDQM已發布凍乾血漿生產指南(CPMP/BWP/3794/03),但全球標準仍不統一,導致產品間凝血因子含量差異可達15%。纖維蛋白原濃縮物的大規模臨床驗證亟待加強,特別是針對創傷凝血病的適應症拓展,現有III期試驗(如FIBRES研究)僅納入1,500例患者。血液供應鏈韌性建設需要軍民融合,借鏡美國軍方「低滴度O型全血」儲備制度,民間血庫的通用型血液製品比例應提升至30%以上。經濟評估顯示,凍乾血漿雖然單價較高(約300美元/單位),但減少浪費和物流成本後,5年內可實現成本平衡。普及化路徑需分階段推進:一線創傷中心優先配備全血和凍乾血漿,二線醫院強化成分輸血能力,社區醫療機構則透過冷鏈延伸實現血液製品最後一公里配送。這些措施整合技術創新、臨床證據和衛生政策,方能構建可持續的血液安全保障體系。

結語

血液製品短缺危機需要多元化解決方案,從冷凍乾燥血漿、纖維蛋白原濃縮物等新型治療手段,到德源包裝的創新容器技術,共同構成應對挑戰的技術矩陣。臨床醫師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平衡證據、資源和個體化需求,選擇最適治療策略。我們鼓勵醫療機構與專業包裝顧問合作,確保血液製品在整個供應鏈中的穩定性和安全性,為患者提供最佳保障。

 

 

 

 

 

附錄

  1.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輸血策略研究(NEJM)
  2. 大量輸血方案綜述(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3. 院前血液製品復甦試驗(The Lancet Haematology)
分享到:
陳慕凡 (Vincent Chen)

作者

陳慕凡 (Vincent Chen)

醫藥包裝系統法規戰略專家

null
© COPYRIGHT 2025 WEB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