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琥珀警報響起:從實驗室培養血液到韌性供應鏈的抗疫新戰役

當琥珀警報響起:從實驗室培養血液到韌性供應鏈的抗疫新戰役

2025-08-04

2020年初COVID-19疫情爆發後,全球血液供應鏈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英國NHS血液和移植中心在2022年10月首次觸發"琥珀色警報",顯示紅血球庫存降至危險水平。這並非孤例,台灣在SARS疫情高峰期間,全血捐血量較前一年同期驟降13.5%,而COVID-19期間也減少7.5%。日本紅十字會數據顯示,2020年2月全血捐血量下降8%,4月更因緊急狀態宣言而減少11.3%。這種供應危機直接威脅到白血病、鐮狀細胞疾病患者以及重大手術的醫療需求,凸顯全球血液供應系統的脆弱性。疫情對血液供應的衝擊主要表現在三個層面:捐血活動被迫取消導致採集量下降、防疫限制影響捐血者出行意願,以及醫療機構因應疫情調整手術排程而改變用血需求。英國數據顯示,市中心捐血中心客流量因居家工作政策而顯著下降,部分大型捐血中心的採集量甚至未能恢復到疫情前水平。這種供需失衡的狀況迫使各國血液服務機構必須重新審視傳統的血液供應模式,並加速創新解決方案的開發與應用。

Hands sharing a red heart

一、人口老化加劇供需失衡的結構性挑戰

全球人口老化趨勢正持續加劇血液供應鏈的結構性問題。研究顯示,70歲以上人群的紅血球消耗率是20-50歲人群的八倍,而這一年齡層在醫療用血需求增加的同時,符合捐血資格的年輕人口比例卻相對減少。日本關東-甲信越地區集中了全國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和經濟活動,其血液供需狀況直接影響全國供應穩定性,2021年3月該地區紅血球製品庫存較2020年1月增加81.4%,反映出人口集中區域面臨更大的血液調度壓力。醫療進步帶來的手術量增加與癌症治療需求成長,進一步凸顯血液保存期限的限制。紅血球製品僅有21天的保存期限,血小板更短至5-7天,這種時效性使血液供應鏈缺乏緩衝空間。英國在疫情期間透過區塊化供應鏈管理,將紅血球製品在不同區域中心間調撥,2020年5-6月關東-甲信越地區大量接收其他區塊支援的血液製品,展現了彈性調度的必要性。然而,這種應急機制無法解決長期供需失衡問題,必須從技術和制度層面尋找根本解決方案。

二、實驗室培養血液技術的突破與應用前景

實驗室培養血液技術被視為解決血液供應短缺的潛在革命性方案。日本研究團隊已成功從誘導多能幹細胞(iPS)分化出巨核細胞,為血小板體外生產開闢新途徑。英國NHS與劍橋大學合作進行的臨床試驗顯示,培養紅血球在治療鐮狀細胞病方面可能比傳統輸血更有效,因其可減少鐵過載等併發症。然而,規模化生產仍是主要瓶頸——目前實驗室環境下生產一單位血液需耗費數週時間,成本也遠高於傳統捐血。技術突破同時帶來新的監管挑戰。培養血液的安全標準、品質控制流程以及與現行血液管理系統的整合,都需要建立全新的規範框架。日本紅十字會已開始探索將培養血液技術納入現有供應體系的可能性,但預估至少還需5-10年才能實現商業化應用。在此過渡期,傳統捐血系統仍需承擔主要供應責任,這凸顯了改善現有血液供應鏈韌性的迫切性。

Blood - product - specific glass vials

三、創新技術如何確保血液製品穩定性

尖端醫藥包裝材料在維持血液製品穩定性方面扮演關鍵角色。德源公司針對血液製品的特殊需求,提供專業的包裝解決方案,確保這些高敏感性生物製劑在儲存和運輸過程中保持最佳品質。血液製品作為國家戰略物資,其穩定性直接關係到臨床療效與患者安全,德源的中性硼硅玻璃樽和二類鈉鈣玻璃樽經過特殊處理,能夠耐受極端溫度變化(從350°C除熱原處理到210°C高溫滅菌,乃至凍干製程的超低溫環境),有效防止因溫度應力導致的容器破裂。這些包裝材料具有優異的化學穩定性,能避免血液製品與容器發生相互作用而導致有效成分降解,特別是對於鋁等雜質元素的阻隔效果,可顯著降低長期使用血液製品患者的鋁中毒風險。德源還針對不同血液製品的特性(如全血、免疫球蛋白、白蛋白、凝血因子等)提供差異化包裝設計,例如優化凍干瓶形狀以改善熱傳導效率,確保凍干製程的穩定性。這些專業包裝技術不僅滿足血液製品在急重症管理、免疫防禦及母嬰健康等領域的臨床需求,更通過維持產品穩定性來保障治療效果,使血液製品能在有效期內充分發揮其挽救生命、提升免疫功能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的關鍵作用。

四、建立韌性供應鏈的跨國合作策略

強化跨國血液調撥網絡是提升供應鏈韌性的重要策略。英國NHS在琥珀色警報期間,與其他國家血液服務機構分享庫存數據與需求預測,建立緊急支援機制。台灣血液基金會則透過固定捐血點擴建與預約系統優化,將固定點捐血比例從2003年的28.2%提升至2020年的50.4%,降低對移動捐血車的依賴。患者血液管理(PBM)的全面實施可減少不必要輸血,英國在2022年血液短缺期間透過嚴格執行輸血閾值,使紅血球使用量減少約20%。數位化工具如捐血者關係管理系統,能有效追蹤捐血者行為模式,日本"愛血"線上服務在疫情期間會員增加35%,預約捐血比例提升至62%,大幅提高採集計劃的可預測性。

Researcher analyzing samples microscopically

結論

COVID-19疫情暴露了全球血液供應鏈的脆弱性,也加速了技術創新與系統改革。從區塊化供應鏈管理到實驗室培養血液技術,各國正探索多元解決方案以應對人口老化與突發公衛事件的挑戰。未來血液供應系統將更加依賴數據驅動的預測分析、彈性的跨區域調度網絡,以及突破性的生物技術應用。維持穩定的血液供應不僅需要技術進步,更需要公共意識提升與國際合作,才能確保每位需要輸血的患者都能及時獲得救命血液。若您正為血液製品包裝尋求合適方案,德源顧問團隊隨時待命——從安全細節到創新構思,我們以專業回應需求,讓製劑在包裝環節便展現可靠質感。

 

 

 

 

 

附錄

  1. 英國血液學會學生教育資源
  2. 台灣血液基金會研究報告
  3. Elsevier關於日本血液供應研究
分享到:
陳慕凡 (Vincent Chen)

作者

陳慕凡 (Vincent Chen)

醫藥包裝系統法規戰略專家

null
© COPYRIGHT 2025 WEB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