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美國血庫協會(AABB)最新研究顯示,在52,731例非O型血患者輸血中,高達67%使用了O型血,其中鐮狀細胞貧血患者使用比例更達90%。這項數據揭示了全球血液供應鏈中O型血過度使用的嚴重問題,同時也反映了特定疾病族群面臨的血液需求特殊性。本文將深入分析當前血液製品短缺的現狀與影響,探討O型血過度使用的成因與後果,並提出創新解決方案與未來方向,以期建構更為永續的血液生態系統。
全球血液供應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根據泛美衛生組織數據,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產後出血導致的孕產婦死亡案例中,有21%與輸血用血短缺直接相關。這種短缺不僅存在於發展中國家,歐洲血液聯盟報告指出,2010至2019年間,其成員國捐血總量下降了9.6%,其中瑞士降幅更高達39.4%。在臨床應用方面,O型血的不當使用現象尤為突出,美國多中心研究顯示,新生兒輸血中有85%使用了O型血,而心血管疾病患者這一比例也達到62%。這種情況對特定疾病族群造成嚴重影響,鐮狀細胞貧血患者因需要CEK陰性Rh(D)陽性紅血球,往往面臨更嚴重的血液短缺問題。血液供應的地區差異也十分明顯,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歐洲地區捐血率從每千人6次到67.6次不等,這種不均衡導致發展中國家孕產婦死亡率與血液供應量呈現明顯反比關係。血液製品短缺已不僅是醫療問題,更成為影響全球公共衛生安全的重大挑戰。

O型血過度使用的現象根源於醫療便利性與現行輸血政策的結構性問題。美國八家醫療機構的研究數據顯示,四家醫院實施了所有新生兒均輸注O型紅血球的政策,這種「一刀切」的做法雖然簡化了檢測流程,卻導致了血型匹配資源的浪費。更嚴重的是,非O型患者接受O型輸血可能面臨抗A/B抗體引發的溶血反應風險,長期來看還可能影響患者的免疫系統平衡。Rh(D)陰性血液的分配失衡同樣令人擔憂,在128,770例Rh(D)陽性患者輸血中,26%使用了Rh(D)陰性血液,這種稀缺資源的過度使用直接壓縮了真正需要Rh(D)陰性血液患者的生存空間。研究還發現,O型Rh(D)陰性紅血球輸注量在研究期間呈現上升趨勢,心血管疾病領域的輸注量更增加了兩倍以上。這種現象與AABB指南中關於優先使用CEK陰性Rh(D)陽性紅血球的建議背道而馳,反映出臨床實踐與規範之間的巨大落差。
全球血液供應鏈正面臨多重系統性挑戰,捐血政策限制與合格捐血者人口下降形成惡性循環。香港輸血服務中心2025年的政策調整顯示,儘管已將捐血年齡上限放寬至75歲,並將紋身者捐血等待期從6個月縮短至3個月,但仍難以扭轉捐血者減少的趨勢。疫情等突發事件對血液庫存的衝擊更為致命,新冠肺炎期間因封鎖措施和健康顧慮,許多國家捐血量驟降30%以上。發展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的血液供應落差同樣嚴峻,泛美衛生組織報告指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每千人捐血率僅為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遠低於丹麥的67.6次。歐洲血液聯盟2020年度報告顯示,25個成員國中僅4國捐血量呈現增長,其餘21國均出現下降,降幅最高達39.4%。這種全球性的血液供應危機,暴露出從捐血招募、庫存管理到分配使用整個供應鏈的脆弱性,亟需系統性改革。

面對血液短缺危機,精準輸血技術與血液替代品研發成為關鍵突破口。最新研究顯示,低滴度O型全血可能提高嚴重出血兒科患者的生存率,目前正考慮擴大其臨床應用範圍。冷凍保存技術的進步顯著延長了血液成分的保存期限,歐洲經驗表明,在新冠疫情期間冷凍血液成分發揮了至關重要的儲備作用。病原體滅活技術(PRT)透過滅活病毒、細菌等多種病原體,使血小板和血漿的保存安全性大幅提升。全球血液共享機制的建立也取得進展,東南歐衛生網路自2004年啟動血液安全計畫以來,使阿爾巴尼亞自願捐血量增加五倍。在材料科學方面,新型血袋塑化劑的應用減少了化學物質滲出,提高了血液儲存品質。這些創新技術與管理模式的結合,為解決全球血液短缺問題提供了多元化路徑,也為未來血液供應系統的韌性建設奠定基礎。
在血液製品儲存與運輸環節,包裝系統的穩定性至關重要。作為全球多家世界級包裝製造商的指定代理商,德源公司提供的中性硼硅玻璃樽和二類鈉鈣玻璃樽解決方案,能夠耐受350°C除熱原處理和210°C高溫滅菌的極端條件,為全血、免疫球蛋白、白蛋白等各類血液製品提供穩定保護。這些容器具有優異的化學惰性,能有效防止血液製品與包材之間的相互作用,顯著降低鋁等重金屬元素滲出的風險,避免長期使用可能導致的鋁中毒問題。針對凍干製程的特殊需求,德源提供的凍干瓶採用優化幾何形狀設計,增強了熱傳導效率,確保凍干過程的均勻性和穩定性。在實際應用中,這類包裝解決方案不僅能維持血液製品的生物活性,延長保存期限,更能適應從超低溫凍存到常溫運輸的各種溫度變化,為創傷急救、免疫治療、母嬰健康等醫療場景下的血液供應鏈提供了可靠的物質基礎。德源憑藉與國際頂尖包裝製造商的長期合作關係,持續引進最先進的包裝技術,確保醫療機構能夠獲得符合各國嚴格監管標準的高品質血液製品包裝解決方案。

提升自願捐血率需要多層次的公共衛生策略與社會行動。克羅埃西亞的經驗表明,透過紅十字會定期組織捐血活動和宣傳,能將活躍捐血者比例穩定維持在總人口的2%至2.5%。教育介入尤為關鍵,研究顯示針對年輕人價值觀設計的宣傳策略,如同儕主導活動和社交媒體宣傳,能有效提升18-24歲族群的捐血參與率。醫療機構的庫存管理也需同步優化,實施限制性輸血策略的醫院平均可減少15-20%的血液浪費。國際成功案例顯示,將捐血與年度社區活動結合,如世界獻血者日等,可使短期捐血量提升30-40%。此外,消除公眾對捐安全性的誤解至關重要,數據表明清楚解釋每單位血液製品可拯救3條生命的信息,能使首次捐血者轉化為定期捐血者的比例提高25%。這些策略的綜合應用,可從供需兩端同時發力,緩解全球血液製品短缺壓力。
血液製品短缺危機是涉及醫學、公共衛生、社會心理和供應鏈管理的複雜系統性問題。從O型血過度使用到Rh(D)陰性血液分配失衡,從捐血人口老齡化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衝擊,解決這些挑戰需要技術創新、政策改革與倫理考量的平衡。精準輸血技術的發展、冷凍保存技術的進步以及全球血液共享機制的建立,為危機管理轉向預防性供應鏈韌性提供了可能。德源等企業在血液製品包裝領域的技術突破,則從物質基礎上支持了這一轉變。最終,建構永續的血液生態系統需要個人、醫療機構、企業和政府的多方協作,透過提升公眾意識、優化庫存管理、促進技術創新,才能確保全球患者都能獲得安全、充足的血液供應。我們呼籲相關領域專業人士共同參與這一重要議題,為挽救更多生命貢獻專業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