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透過先進篩檢技術與創新策略提升血液製品安全性?

如何透過先進篩檢技術與創新策略提升血液製品安全性?

2025-10-27

西太平洋區域正面臨嚴峻的血液供應短缺問題,這裡是全球每千人捐血量少於10例的國家比例最高的地區之一。根據《Lancet Reg Health West Pac》的研究數據,儘管2008年至2018年期間該區域自願無償捐血者增加了415萬人,但這一數字仍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每千人捐血10例的基本目標。這種短缺狀況在太平洋島國和地區尤為嚴重,這些地區的孕產婦和圍產期發病率與死亡率居高不下,而醫療資源卻極其有限。地中海貧血作為亞洲最常見的遺傳性疾病之一,其治療對血液供應的需求更是加劇了這一危機。全球範圍內,低收入國家與高收入國家之間的血液獲取差距令人震驚——中低收入國家每1000人的中位捐血率僅為6.6次,而高收入國家則高達31.5次。這種不平等不僅反映了醫療資源分配的失衡,更直接影響到5歲以下兒童的生存率,數據顯示低收入國家54%的5歲以下兒童需要接受輸血治療。傳染病篩檢技術的不足進一步惡化了血液安全形勢,中低收入國家中愛滋病毒、B型肝炎、C型肝炎和梅毒等輸血傳染感染的盛行率較高,導致低風險族群的捐血量減少,形成惡性循環。

一、傳染病風險與血液篩檢技術的關鍵作用

輸血傳染病構成了血液安全最直接的威脅,HIV、B型肝炎和C型肝炎的盛行率在不同地區呈現顯著差異。現有篩檢技術存在明顯侷限性,主要表於檢測窗口期、敏感度和特異性等方面。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的研究指出,傳統的血清學檢測方法無法完全消除「窗口期」風險,這段時間內即使感染者也無法被檢測出來。更令人擔憂的是,低收入國家往往缺乏實施全面篩檢所需的基礎設施和專業人員,導致高達1.02億單位的年度血液製品缺口。核酸檢測(NAT)技術的出現帶來了突破性進展,它能將HIV、HBV和HCV的檢測窗口期分別縮短至11天、34天和23天。病原體滅活技術則提供了另一種創新解決方案,通過使用亞甲藍、核黃素或補骨脂素等光敏劑結合特定波長光照,有效滅活血液製品中的病毒、細菌和寄生蟲。日本紅十字會在COVID-19疫情期間的應對經驗特別值得關注,該機構通過「愛血」線上服務實現捐血預約和追蹤,將捐血者在捐血點的停留時間縮短40%,顯著降低了感染風險。這些新興技術雖然成本較高,但在巴西、泰國等國的實踐證明,通過規模化應用和策略性補貼,可以實現成本效益平衡,使核酸檢測的單位成本從最初的50美元降至15美元以下。

Gloved hand holds blood test tube with petri dishes around

二、提升血液安全性的策略與創新方案

強化捐血者篩選與資格標準的科學化調整是提升血液安全的基礎環節。英國2021年的捐血資格改革具有里程碑意義,該國將重點從群體性排除轉向基於個人健康相關特徵和行為的風險評估,使更多男男性行為者能夠捐血,同時確保血液安全。日本紅十字會的經驗表明,建立彈性的捐血者資料庫至關重要,該機構在COVID-19期間通過「愛血」網絡維持了與270萬定期捐血者的聯繫,確保了供應穩定。區域性血液供應網絡的優化能有效應對「血液沙漠」問題——這些地區75%以上的輸血需求無法得到及時滿足。印度e-RaktKosh平台的實踐提供了有益借鑑,該系統整合全國824家血庫數據,通過GIS技術繪製血液可及性地圖,使決策者能精準識別缺口地區。氣候變遷與公共衛生危機下的應變機制同樣不可或缺,日本紅十字會在疫情期間建立的七區塊血液調配系統值得推廣,該系統通過實時監測各區塊庫存(維持在25,000-37,000升紅血球製品),實現了區域間的動態平衡,即使在2021年1月九州地區遭遇嚴重寒流時,也能通過東海-北陸和東北區塊的支援維持供應。這種「安全庫存緩衝」模式結合每月捐血量預測(誤差率控制在±5%以內),使日本在疫情最嚴峻時期仍能保持92%的人口在90分鐘車程內獲得血液供應。

三、德源產品優勢:功能與品質的完美融合

德源公司作為全球多家世界級包裝製造商的指定代理及分銷商,專注於為血液製品提供高穩定性的包裝解決方案。我們與供應商建立緊密的合作夥伴關係,共同確保產品品質與服務達到業界領先水平。在血液製品包裝領域,德源深刻理解此類生物製劑包裝穩定性的嚴苛要求——包括耐受極端溫度變化(如高達350°C的除熱原處理及210°C的高溫滅菌)、維持化學惰性以避免與血液製品相互作用,以及防止雜質遷移(如鋁元素滲出)等關鍵需求。針對不同血液製品的特性(如液體製劑或凍乾製劑),我們提供多元化的包裝選擇,包括中性硼矽玻璃樽與經中性化處理的二類鈉鈣玻璃樽,這些材質均具備卓越的化學穩定性與熱衝擊耐受性,能有效保障全血、免疫球蛋白、白蛋白等血液製品在運輸、儲存及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性與療效。此外,針對凍乾製程的特殊需求,德源可提供優化瓶身設計的專用凍乾瓶,透過改良幾何結構提升熱傳導效率,進一步確保製劑在超低溫加工環境下的穩定性。透過嚴格的供應鏈管理與技術支援,德源不僅滿足醫療系統對血液製品包裝的合規性要求,更為急重症治療、免疫防禦及母嬰健康等關鍵醫療場景提供可靠的保障,實現功能與品質的完美融合。

Clear and brown glass bottles lined on white background

四、政策與社會層面的協同努力

國際組織的標準制定與在地化實踐是改善全球血液安全的框架基礎。世界衛生組織的血液安全戰略強調三個關鍵支柱:100%自願無償捐血、全面病原體篩檢和合理臨床用血,這些原則需要根據各地情況靈活調整。公私合作模式在血液供應鏈中展現巨大潛力,美國Creative Testing Solutions(CTS)的案例尤為突出,這個由紅十字會、Vitalant和OneBlood共同成立的非營利檢測機構,整合六個區域實驗室資源,每年檢測超過1000萬份樣本(佔全美供應75%),使核酸檢測單位成本降低40%。社會層面的創新同樣關鍵,印度「血液朋友」計劃通過社交媒體將緊急用血需求與附近捐血者即時匹配,已累計解決超過120萬例緊急需求,平均響應時間縮短至45分鐘。日本在COVID-19期間的經驗表明,公眾教育與應急預案結合至關重要,通過名人效應(如白血病康復運動員池江璃花子的呼籲)和媒體宣傳,在2020年3月實現捐血量逆勢增長15.2%,有效緩解了疫情初期的供應壓力。

五、未來展望與行動呼籲

加速篩檢技術的普惠化與成本效益平衡是當務之急。新一代多重核酸檢測系統可同步篩查HIV、HBV、HCV及新發病原體,通過微流控技術使檢測成本降至5美元以下,適合資源有限地區。建立跨國血液安全數據共享平台能提升系統韌性,西太平洋血液網絡(WPBN)的實踐證明,實時分享庫存、需求與病原體數據可使跨國調配效率提升30%。強化公眾教育與自願捐血文化是長遠之計,韓國通過將捐血教育納入中學課程,使16-24歲捐血者比例從2010年的18%增至2022年的34%。技術創新方面,病原體滅活技術的進步令人振奮,新一代核黃素聯合UV-A照射系統對血小板製品的滅活效率達6-log,且不影響凝血功能。冷鏈物流的創新同樣重要,新開發的相變材料保溫箱,可在無外部電源下維持2-6℃達96小時,已成功應用於非洲偏遠地區的血液製品運輸。這些進步共同描繪出未來圖景:到2030年,通過全面實施核酸檢測、病原體滅活和智能庫存管理,全球輸血感染風險有望降至百萬分之一以下,同時確保90%以上人口能在60分鐘內獲得安全血液製品

Person writes on clipboard by dialysis machine in hospital

結語

全球血液安全正面臨關鍵轉折點,技術創新與系統性改革正重塑這個領域。從德源的安全血液製品容器到日本紅十字會的區域調配模式,從核酸檢測的普及到病原體滅活技術的進步,多方位的解決方案正在彌合長期存在的安全與可及性缺口。然而,挑戰依然嚴峻——印度賦權行動小組邦的數據顯示,僅61%人口能在1小時內獲得血液,供應率僅每千人0.6單位。這要求我們採取更協調的行動:政策制定者需建立靈活監管框架,醫療機構應採納風險為本的質量體系,產業界須持續推進包裝與檢測技術創新,而公眾則需要被賦能成為定期捐血者。只有通過這種全方位合作,才能實現世界衛生組織「人人享有安全血液」的願景。面對這項關乎生命的挑戰,我們呼籲所有利害關係人行動起來,共同建構更具韌性、更公平的全球血液供應網絡。

 

 

 

 

 

附錄

  1. 西太平洋區域血液供應現狀
  2. 印度血液沙漠研究
  3. 日本紅十字會COVID-19應對
  4. 美國血液服務經濟學
分享到:
陳慕凡 (Vincent Chen)

作者

陳慕凡 (Vincent Chen)

醫藥包裝系統法規戰略專家

null
© COPYRIGHT 2025 WEB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