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血液沙漠』到精準輸血:醫院如何降低30%血液損耗

從『血液沙漠』到精準輸血:醫院如何降低30%血液損耗

2025-09-29

全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血液供應危機,根據英國血液學會最新報告,超過半數世界人口生活在被稱為「血液沙漠」的地區,這些地區75%的臨床輸血需求無法被滿足。這種現象在低收入國家的農村地區尤為嚴重,但富裕國家的某些區域同樣受到影響。血液沙漠聯盟(Blood Desert Coalition)在《刺胳針全球健康》發表的報告指出,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亞每個國家都存在嚴重血液短缺,導致基本醫療服務難以維持。創傷外科醫生Nakul Raykar描述了一個令人震驚的現實:當重傷患者被送醫時,醫院卻沒有血液可供輸血,這種情況在許多地區已成常態。全球血液供應呈現明顯的「南北差距」,高收入國家平均每千人捐血率為31.5次,而低收入國家僅為5次。手術需求與急症救治加劇了這一危機,全球每年約需1.17億單位血液,但供應缺口高達30%。COVID-19大流行更使情況惡化,美國紅十字會報告疫情高峰期捐血量驟降62%,學校捐血活動幾乎停擺,而學校正是傳統上重要的血液來源。這種供需失衡不僅威脅個別患者生命,更對全球公共衛生體系構成嚴峻挑戰。

一、臨床實證:血液製品高損耗的關鍵因素

《Journal of Blood Medicine》期刊發表的一項針對200例膠質瘤手術的回顧性研究揭示了血液製品高損耗的臨床實證。研究顯示膠質瘤手術中輸血率高達41%,平均每位輸血患者接受414.4±274.4毫升去白血球懸浮紅血球和92.5-1000毫升血漿。多因子分析確定了四個獨立危險因子:手術時間每延長1小時,輸血風險增加1.8倍;術中出血量≥500毫升的患者輸血機率是出血量較少者的4.27倍;腫瘤侵犯血管使輸血風險飆升至9.14倍;而腫瘤全切除術也顯著增加輸血需求。這項研究同時發現一個意外保護因子——患者身高,身高每增加10公分,輸血風險降低約15%,研究團隊推測可能與生長激素水平和凝血功能差異有關。血管侵犯被證明是最關鍵的危險因子,這與膠質瘤的生物學特性密切相關,膠質瘤常呈現浸潤性生長並侵犯周圍血管,術中分離時極易引發大出血。這些發現為臨床醫師提供了明確的風險分層指標,手術團隊可據此預判輸血需求,優化術前準備。研究同時指出,過度輸血會導致免疫抑制並縮短膠質母細胞瘤患者存活時間,凸顯精準輸血的重要性。

Hand with glove holding blood - filled test tube

二、精益管理在血液供應鏈的應用框架

面對血液短缺危機,導入精益管理理念成為優化血液供應鏈的關鍵策略。完整的應用框架應涵蓋術前、術中、術後三個階段的全流程管理。術前評估系統需建立基於證據的風險分層模型,整合患者身高、腫瘤位置、血管侵犯狀況等參數,預測個體化輸血需求。武漢同濟醫院的研究顯示,採用多因子Logistic回歸模型可準確識別高風險患者,使手術團隊能提前準備相應血液製品,避免臨時短缺。術中技術優化聚焦微創與精準止血,神經導航系統、術中超音波和螢光顯影技術可提升腫瘤切除精準度,減少不必要的組織損傷;新型止血材料如纖維蛋白膠、氧化再生纖維素和明膠海綿的應用能有效控制創面滲血。術後監測強調動態調整輸血適應症,傳統「一刀切」的血紅蛋白閾值(如10g/dL)正被更個體化的評估取代,結合患者年齡、心肺功能和持續出血狀況做出決策。美國克利夫蘭診所實施的「患者血液管理」(PBM)計劃證明,這種全流程精益管理可使紅血球使用量減少39%,血小板使用量降低35%,同時改善患者預後。德國海德堡大學醫院則透過AI演算法即時分析術中失血量,提供輸血決策支持,使非必要輸血減少28%。

三、創新策略降低30%損耗的具體路徑

實現血液供應鏈損耗降低30%的目標,需要多管齊下的創新策略。自體輸血技術的現代化應用是首要路徑,急性等容血液稀釋技術可在麻醉誘導後採集患者血液800-1200ml,同時輸注晶體/膠體溶液維持血容量,使術中流失血液「稀釋」,減少紅血球實際損失。術中血液回收系統可將流失血液收集、過濾、洗滌後回輸,現代設備能在5分鐘內處理250ml血液,回收率高達60-70%。軍事化模式的流動血庫與無人機配送展現巨大潛力,非洲盧安達已建立全球首個全國性醫療無人機網絡,Zipline無人機可在30分鐘內配送血液至偏遠地區,使輸血延遲從4小時降至19分鐘,急產出血死亡率下降51%。人工血液生產的突破性進展為長期解決方案帶來希望,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與德國康斯坦茨大學合作發現,趨化因子CXCL12及其受體CXCR4是紅血球核排出的關鍵調控因子,這項發表於《科學訊號》的研究為大規模紅血球體外生產奠定基礎。日本東京大學團隊則開發出直徑約1/100頭髮絲的「人造血小板」,動物實驗顯示其止血效果與天然血小板相當。這些創新技術配合傳統措施,如美國血庫協會推廣的「個人風險評估」捐血者篩選系統,可望顯著緩解血液短缺,但需要政策支持與資金投入才能實現規模化應用。

Assorted clear glass bottles of sizes

四、德源產品:血液製品安全容器解決方案

血液製品的安全儲運是保障輸血療效的關鍵環節,德源公司作為全球多家世界級包裝產品製造商的指定代理及分銷商,針對血液製品的特殊需求提供專業解決方案。血液製品包括全血、免疫球蛋白、白蛋白等,這些產品在急重症管理、免疫防禦及母嬰健康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對包裝的穩定性與安全性要求極高。德源憑藉與供應商的緊密合作關係,提供能適應血液製品嚴苛儲運條件的中性硼硅玻璃樽及經中性化處理的鈉鈣玻璃樽,這些容器不僅能耐受高達350°C的除熱原處理和210°C的高溫滅菌,還能抵禦凍干製程中的超低溫變化,確保包裝在極端溫度下的完整性。針對血液製品易受環境因素(如溫濕度、光線及化學元素相互作用)影響的特性,德源的包裝方案特別注重化學穩定性,以減少雜質元素(如鋁)溶出的風險,避免長期使用可能導致的鋁中毒。此外,德源可根據客戶的凍干製程需求,提供特殊設計的凍干瓶以優化熱傳效果,進一步確保血液製品在有效期內的質量穩定。這些解決方案不僅滿足了各國對血液製品嚴格監管的要求,更為醫療系統提供了可靠的包裝保障,從而在創傷急救、免疫治療及母嬰健康等關鍵醫療場景中發揮重要作用。

五、多層次管理變革的實施藍圖

建構永續的血液供應體系需要醫院、政策與技術層面的協同變革。醫院層面應全面導入患者血液管理(PBM)系統,美國猶他大學醫療中心的經驗顯示,整合術前貧血矯正、微創手術技術和限制性輸血策略的PBM計劃,可使紅血球使用量降低41%,同時減少住院天數和醫療成本。政策層面需建立跨區域血液調配機制,歐盟建立的血液應急響應網絡(EUBIS)能在成員國間24小時內調配稀有血型,中國的「全國血液管理信息系統」則實現了31個省級行政區血液庫存即時監測與調度。技術層面的突破集中在AI預測與動態監控,美國血液中心(ABC)開發的血液需求預測模型結合天氣、流行病學和手術排程數據,準確率達85%以上;新加坡衛生科學局則運用區塊鏈技術追蹤血液從捐獻到輸注的全流程,使產品追溯時間從平均4小時縮短至10分鐘。軍事醫學科學院輸血研究所的「智慧血液庫存管理系統」透過物聯網感測器監測儲存條件,並根據手術進展動態調整配送優先級,使血液浪費率從5%降至1.2%。這些多層次變革需要跨部門協作,澳洲國家血液管理局(ANBS)的經驗表明,建立臨床醫師、血站管理者與政策制定者的常態化溝通平台,是實現系統性改善的關鍵。

Blood bag with test tube and note

六、未來展望:永續血液供應的生態系建構

全球血液供應正經歷從「減少浪費」到「循環利用」的典範轉移,這需要根本性的生態系重構。英國國家健康與照護卓越研究院(NICE)提出的「血液管理3.0」框架,將傳統PBM擴展為涵蓋捐獻、生產、臨床使用和回收的閉環系統,目標在2025年前將血液製品碳足跡降低25%。人工血液生產技術進展迅速,除CXCL12路徑外,日本千葉大學利用iPS細胞培養的巨核細胞已能生產功能性血小板,預計2025年進入臨床試驗;美國Rubius Therapeutics則開發出紅血球樣載體技術,可攜帶治療性蛋白質並延長循環半衰期。全球合作對抗血液短缺的戰略聯盟正在形成,世界衛生組織「2022-2030全球血液安全行動計劃」獲得89國簽署,承諾增加自願無償捐血並推廣PBM。國際輸血協會(ISBT)的「血液4.0」倡議更整合數位分身、生物製造和精準輸血等概念,推動供應鏈全面數位轉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非洲聯盟啟動的「血液安全2030」計劃,結合無人機配送、太陽能冷藏和移動支付技術,使偏遠地區血液可得性提升3倍。這些創新不僅解決當下危機,更為建立抗脆弱血液供應系統奠定基礎,使全球醫療體系能更好地應對未來流行病、氣候變遷等複雜挑戰。

結語

全球血液供應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轉型機遇,從「血液沙漠」的嚴峻現實到軍事化應對策略,從膠質瘤手術的精準輸血到人工血液生產的科學突破,解決方案需要臨床實踐、技術創新與系統變革的多維度整合。德源的專業容器與儲運包裝方案為血液製品安全提供了基礎保障,而患者血液管理(PBM)的全面實施將最大化有限血液資源的效益。面對未來,建立全球血液安全網絡與在地化創新應用的協同生態,是實現「不讓任何患者因短缺而失去生命」願景的關鍵路徑。醫療機構與政策制定者應積極採納這些策略,攜手共建更具韌性與公平性的血液供應體系。

 

 

 

 

 

附錄

  1. 血液沙漠現象與創新輸血策略
  2. 膠質瘤手術輸血風險因素研究
  3. 患者血液管理與血液供應
  4. 人工血液生產突破
分享到:
陳慕凡 (Vincent Chen)

作者

陳慕凡 (Vincent Chen)

醫藥包裝系統法規戰略專家

null
© COPYRIGHT 2025 WEB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