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研究揭示:創傷急救中,僅1%患者獲得必需血液製品的驚人事實

一項研究揭示:創傷急救中,僅1%患者獲得必需血液製品的驚人事實

2025-07-14

近年來全球醫療體系面臨的血液供應危機,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達到高峰。美國紅十字會數據顯示,2020年疫情初期捐血量驟降,迫使醫療機構必須重新審視血液供應鏈的脆弱性。這項危機特別凸顯了血液製品作為急重症管理重要工具的不可替代性——尤其在創傷性出血患者的院前急救中,及時輸血往往意味著生與死的差別。阿拉巴馬大學最新研究分析2020-2023年美國國家緊急醫療服務資訊系統(NEMSIS)數據,發現超過120萬名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的創傷患者符合院前輸血條件,但實際接受此項介入的比例竟不足1%。這種驚人的供需落差不僅暴露了現有系統的缺陷,更迫切呼籲醫療界必須重新思考從血液供應、分配機制到包裝運輸的整體解決方案。

Hand holding syringe with blood transfusion

一、患者院前輸血的需求分析:未被滿足的醫療缺口

美國阿拉巴馬大學外科系創傷和急診外科部的最新研究披露了一組令人憂心的數據:在2020年至2023年期間,符合院前輸血條件的成年創傷患者人數呈現出穩定增長的趨勢,且這一趨勢具有統計學顯著性(p<0.001)。研究將患者分為兩個隊列:隊列1(收縮壓<90且心率>108,或收縮壓<70)共有262,761人;隊列2(休克指數≥1)更高達1,227,556人。然而,這些可能從早期輸血中獲益的患者,實際接受血液製品的比例卻低得驚人——隊列1僅0.9%(2,289人),隊列2更只有0.24%。這種巨大落差反映了當前院前急救系統中存在嚴重的未滿足需求。

深入分析顯示,穿透性損傷患者佔隊列1的12.5%(32,752人),而鈍性損傷則佔87.5%(230,009人)。值得注意的是,機動車碰撞(MVC)造成的損傷在鈍性創傷中佔21.3%,這與創傷性出血作為可預防死亡主要原因的流行病學數據相符。研究也發現,臨床狀態被判定為「危重」的患者在隊列1中佔23.8%(62,623人),這些高風險族群正是最需要立即血液復甦的對象。然而,從2020年到2023年,儘管符合條件的患者數量增加,血液製品使用率僅從0.64%微升至0.88%,顯示系統性障礙依然存在。這種供需失衡在軍事衝突或大規模災難情境下將更為嚴峻,凸顯建立彈性血液供應系統的迫切性。

二、影響血液製品利用的關鍵因素:從系統障礙到知識缺口

醫療體系內的運作與溝通障礙是阻礙院前輸血推廣的首要因素。研究顯示,截至2024年10月,全美僅205個地面EMS機構(約1%)配備了血液製品,這種極低的可及性直接限制了院前輸血的實施機會。更深層的問題在於,現行系統缺乏標準化的輸血啟動指標,各EMS機構往往自行決定使用條件,導致實踐上的高度不一致性。美國血庫協會(AABB)雖提供指導方針,但各州對院前急救人員的執業範圍規定不一,有些要求護士或醫師級別的人員才能啟動輸血,這種法規差異進一步加劇了實施難度。

另一個關鍵障礙是專業知識的缺口。多項研究證實,包括主治醫師、住院醫師和專科醫師在內的醫療提供者普遍缺乏輸血醫學的足夠培訓。一項跨9國23個項目的評估顯示,474名內科住院醫師在輸血醫學知識測試中的平均正確率僅45.7%。這種知識不足導致臨床工作者經常致電血庫詢問基礎問題,不僅增加技術人員負擔,更可能延長關鍵的週轉時間。范德堡大學醫學中心的經驗顯示,在血液短缺或人員不足時期,這類「干擾性電話」會顯著影響血庫運作效率,間接導致可預防的治療延誤。此外,現有報銷機制未涵蓋院前輸血,缺乏經濟誘因也降低了EMS機構採納此項介入的意願。

Hand holding blood - filled test tube

三、改善血液供應系統的創新方法:從技術整合到替代方案

面對傳統血液供應模式的限制,全球醫療機構正積極探索創新解決方案。范德堡大學醫學中心開發的「血液追蹤系統」是技術應用的成功案例。這套整合於電子健康記錄(EHR)的工具,能即時顯示血液製品從訂購到配送的各階段狀態,包括「訂單列印」、「準備中」和「運送中」等關鍵節點。實施後數據顯示,該系統月均瀏覽量達109,626次,顯著減少血庫47%的高頻查詢電話(每班次21通以上),有效緩解了人員負擔並縮短週轉時間。

更具革命性的突破來自血液替代品的研發。全氟化合物(PFC)和血紅蛋白基攜氧系統(HBOC)等合成氧載體已展現臨床潛力。俄羅斯批准的Perftoran已用於35,000多名患者,治療範圍涵蓋出血性休克和缺血性疾病;而歐盟近期核准的HemO2Life則應用於移植前腎臟灌注。軍事醫學領域也發展出「流動血庫」(WBB)模式,透過預篩檢低滴度O型全血(LTOWB)的軍人員工,在戰區建立即時血液供應鏈。伊拉克和阿富汗戰場數據證實,接受WBB輸血的傷員存活率顯著提升。這些創新不僅解決地理限制,更為自然災害等特殊情境提供可行方案。

四、血液資源管理的未來展望:政策與技術的協同發展

提升血液利用率需要多層面的生產和技術創新。生物工程領域的突破尤其令人振奮:研究人員已能利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生產功能性紅血球,儘管目前每單位成本高達8,000-15,000美元(相比捐血成本約240美元),但隨著生物反應器技術進步,規模化生產將使價格趨於合理。基因編輯技術如CRISPR更開啟了創造「通用供體」血型的可能性,透過修改HUT11基因上的ABO和Kidd抗原序列,未來或能大幅降低免疫排斥風險。三維(3D)骨髓微環境培養系統的發展,則有望模擬體內紅血球生成條件,提高分化效率和去核率。

政策制定者必須將血液供應安全列為國家優先事項。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在《國家血液供應充足性》報告中明確指出,面對捐血人口老化和合格捐血者減少(目前僅15-23%成人符合資格),必須投資替代方案研發。軍事醫學領域的經驗尤其值得借鏡:美國中央司令部已下令儲存O型全血以備戰區使用,而國防部聯合創傷系統制定的WBB指南,則為極端環境下的血液供應提供標準化框架。民間醫療體系同樣需要政策支持,包括將院前輸血納入報銷項目、建立區域血液共享網絡,以及制定全國性EMS輸血協議,這些措施將有效減少因血液製品不足導致可預防死亡。

Different sizes of glass vials

五、德源包裝的專業解決方案:確保血液製品安全的關鍵環節

血液製品包裝的品質直接影響產品安全性和療效穩定性,這在生物製劑領域尤為關鍵。德源針對血液製品的特殊需求,提供專業的包裝解決方案,確保從生產到使用的全過程安全。血液製品包括全血、免疫球蛋白、白蛋白等多種類型,這些產品在急重症管理、免疫防禦及母嬰健康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對包材的穩定性与安全性要求極高。

德源的中性硼硅玻璃樽和二類鈉鈣玻璃樽能耐受極端溫度變化,包括高達350°C的除熱原處理和210°C的高溫滅菌,同時適應凍干製程的超低溫環境,確保包裝在生產過程中不會因溫度變化而破裂。這些玻璃材質具有優異的化學穩定性,能有效防止血液製品與包材發生相互作用,避免雜質(如鋁元素)溶出導致的質量風險。此外,德源可根據客戶需求提供特製凍干瓶,優化凍干過程的熱傳導效率,進一步提升產品穩定性。

在臨床應用層面,血液製品如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等需長期儲存並保持活性,德源的包裝解決方案能有效阻隔光線、濕氣等環境因素對產品的影響,確保其在有效期內維持療效。特別是對於母嬰健康相關的Rh免疫球蛋白等產品,包裝的穩定性直接關係到治療效果與安全性。德源通過嚴格的質量控制與專業的包裝設計,為血液製品提供全方位的保護,滿足醫療系統對這類戰略物資的高標準要求,最終保障患者用藥安全與治療效果。

結論

從阿拉巴馬大學的研究數據到前線醫療機構的實務經驗,充分證實當前院前血液供應系統存在重大缺口。120萬潛在受益患者中僅不到1%獲得輸血的現實,要求醫療界必須採取系統性行動。這包括推廣標準化輸血協議、加強醫護人員培訓、投資血液替代品研發,以及採用德源包裝等專業解決方案確保血液製品運輸安全。軍事醫學和災難應變的經驗提醒我們,血液供應鏈的韌性建設不能等待危機發生才開始。我們呼籲醫療機構、政策制定者和產業夥伴共同投資於血液供應的未來創新,因為每一分鐘的延誤,都可能意味著一個可預防死亡的悲劇。當您評估自身機構的血液製品安全包裝時,建議諮詢德源專業顧問團隊,共同設計符合實際需求且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附錄

  1. 阿拉巴馬大學院前輸血需求研究
  2. 伊朗血液製品使用效率研究
  3. 血液替代品技術綜述
  4. 血液追蹤系統創新研究
分享到:
陳慕凡 (Vincent Chen)

作者

陳慕凡 (Vincent Chen)

醫藥包裝系統法規戰略專家

null
© COPYRIGHT 2025 WEB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