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應該了解的血液製品監管與冷鏈技術

每個人都應該了解的血液製品監管與冷鏈技術

2025-09-11

世界衛生組織(WHO)近年來積極發展全球基準工具(GBT+Blood),這套監管框架的演進歷程反映了國際社會對血液安全日益提升的重視。2014年基於世界衛生大會第67.20號決議開發的GBT工具,在2019年擴展至涵蓋血液製品領域,形成GBT+Blood版本,標誌著血液製品監管進入系統化、標準化的新階段。這套框架包含十項核心監管職能,從註冊上市許可到血液成分批准,構建了全方位的監管網絡。監管框架的核心目標在於確保血液製品的品質、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時防止未經授權的偏差和不當行為,這對於維護公共衛生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特別值得注意的是,GBT+Blood採用成熟度等級(ML)評估系統,將監管體系從1級(僅存在部分要素)到4級(運作完善且持續改進)進行分級,為各國提供了清晰的發展路徑。從國際標準到在地化實踐的轉化機制中,WHO透過技術指導、能力建設和定期評估,協助各國將全球標準轉化為符合當地需求的監管措施,這種靈活性使得開發中國家也能逐步提升血液安全管理水平。

一、GBT+Blood:血液製品全鏈監管

GBT+Blood的結構設計體現了對血液製品全生命週期的監管思維,其十項監管職能包括註冊上市許可、警戒、市場監督等,彼此之間形成緊密連結的監管網絡。其中AB功能(血液和血液成分批准)專門針對血液製品設立,包含8個指標和25個子指標,要求對採集機構的許可、生產工藝和產品品質進行嚴格把關。成熟度等級評估系統採用四級制,透過電腦化平台自動計算評級,為監管機構提供客觀的進步衡量標準。在實際運作中,AB功能對血液製品提出特殊要求,例如必須建立捐血者篩選標準、確保冷鏈完整性、實施血液警戒系統等。這些要求與其他監管職能相互支撐,如警戒功能負責監測輸血不良反應,市場監督功能則確保流通中產品的合規性。值得注意的是,GBT+Blood不僅評估監管體系的存在與否,更關注實際執行效能,例如是否建立定期審查機制、是否具備足夠的監管資源等。這種全面而深入的評估方式,使得各國能夠準確識別自身監管體系的優勢與不足,從而制定有針對性的改善計劃。

Blood test in petri dishes

二、血液製品監管的科學基礎與風險評估

SARS-CoV-2疫情的爆發為血液安全帶來新的挑戰,國際科學界對其輸血傳播風險進行了深入研究。現有證據顯示,雖然在部分COVID-19患者血液中檢測到病毒RNA,但濃度極低且未證實具有傳染性。法國一項針對311起捐血事件的研究發現,僅3例檢測到微量病毒RNA,且相應血漿在細胞培養中不具傳染性;韓國追蹤7名捐血後確診的案例中,接受其血液製品的患者均未感染。這些發現與WHO、FDA等機構的立場一致,認為SARS-CoV-2透過輸血傳播僅是理論風險。然而,病毒RNA檢測技術面臨敏感性與特異性的平衡挑戰,現有PCR方法雖能檢測極低濃度的病毒核酸,但無法區分是否有活病毒存在。國際科學協會對此存在共識與分歧,例如對於是否需實施SARS-CoV-2血液篩檢,WHO認為無必要而部分國家出於謹慎仍進行檢測。這種科學不確定性凸顯了持續監測的重要性,血液警戒系統在追蹤潛在風險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病原體的輸血風險各異,如HIV、B肝病毒等經血傳播已確證,而呼吸道病毒風險較低,監管措施需基於實證科學進行差異化設計。

三、開發中國家的監管實踐挑戰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面臨嚴重的血液供應缺口,以肯亞埃爾多雷特輸血中心(ERBTC)為例,研究期間僅滿足49.2%的血液需求,供需失衡情況嚴峻。資源限制對冷鏈管理與品質監測造成顯著影響,設備不足、電力供應不穩定導致溫度控制困難,試劑短缺使得感染篩檢不完整。人員培訓與監管能力建設需求迫切,ERBTC醫學實驗室技術人員僅有25%認為人員配置充足,專業人力短缺直接影響操作規範性和監管有效性。資金不足是核心挑戰,62.5%的ERBTC員工表示日常運營資金不足,這導致無法更新老舊設備、維持試劑穩定供應。值得注意的是,該地區因輸血傳染疾病造成的血液丟棄率高達7.8%,主要來自HIV、B肝和C肝病毒,反映捐血者篩選機制的不足。與發達國家相比,撒哈拉以南非洲在實施WHO監管框架時面臨基礎設施和人力資源的雙重限制,需要國際社會提供針對性的技術與資金支持。肯亞議會報告顯示,國家輸血服務人員配置僅達需求量的25%,這種系統性能力缺口無法僅靠單一機構解決,而需國家層面的戰略投入。

Row of medical transport trucks

四、冷鏈技術創新與監管合規

冷鏈管理對血液製品安全至關重要,傳統實體緩衝器(如乙二醇小瓶)與現代虛擬溫度緩衝(VTB)技術形成鮮明對比。實體緩衝器受材料熱容限制,難以準確反映不同包裝規格產品的真實溫度,且無法適應多樣化的儲存環境。VTB技術透過數學建模和數據分析,能精確模擬各種容器尺寸和內容物的溫度變化,提供更可靠的監測結果。物聯網(IoT)在運輸監控中的應用實現了突破性進展,支援蜂窩網絡的監測設備可實時追蹤位置、溫度、設備健康狀態等參數,並在異常時自動預警。數據分析技術進一步優化預警系統,透過機器學習識別潛在故障模式,如壓縮機效能下降或門封不嚴等,實現預測性維護。美國FDA 21 CFR Part 1271等法規明確要求儲存設備必須具備連續溫度監測、NIST可追溯校準和警報功能,這些要求推動了技術創新。德源的中性硼矽玻璃瓶憑藉極端溫度耐受性和化學穩定性,成為冷鏈中保障血液製品品質的關鍵組件,其熱傳導優化設計特別適合凍乾製程需求。

五、德源血液製品包裝保障

德源公司在醫藥包裝領域的專業地位建立在其中性硼矽玻璃瓶的卓越性能上,這類容器展現出極端溫度耐受性,能夠適應血液製品生產過程中嚴苛的除熱原(350°C)和高溫滅菌(210°C)工藝要求。作為全球多家世界級包裝產品製造商的指定代理及分銷商,德源與供應商建立緊密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提供符合國際嚴格監管標準的包裝解決方案。針對血液製品這類國家戰略物資的特殊需求,德源提供的中性硼矽玻璃瓶具有優異的化學穩定性,能有效防止製劑與包材發生相互作用,避免雜質元素(如鋁)溶出導致的質量風險。對於需要凍干加工的製劑,德源還可提供經過特殊設計的凍干瓶,其形狀經過優化以提升熱傳導效率,並能承受超低溫加工環境的極端溫度變化。這些包裝解決方案不僅滿足血液製品對穩定性、安全性的嚴格要求,更通過與供應商的深度合作,持續引進國際領先的包裝技術,為醫療系統提供可靠的產品保障。

Assorted glass bottles in a row

六、監管框架的未來發展方向

人工智慧在監管領域的應用前景廣闊,深度學習算法可分析全球基準測試產生的大數據,識別監管效能與公共衛生結果的關聯模式,為政策制定提供數據支持。跨國監管協調機制將進一步加強,透過數據共享平台整合各國血液安全資訊,實現對新興風險的快速識別與應對,如針對未知病原體的預警系統。在全民健康覆蓋(UHC)目標下,政策創新將聚焦於提升血液製品可及性,特別是對偏遠地區和弱勢群體的服務覆蓋。GBT+Blood工具的持續演進預計將納入更多實時監測指標,利用物聯網技術直接採集生產設施和儲存單元的運營數據,實現更動態的監管評估。血液製品專屬指標也將更加精細化,可能針對基因治療產品、細胞治療產品等新興生物製劑發展專門評估框架。值得注意的是,監管科技(RegTech)的興起將改變傳統監管方式,區塊鏈技術可能應用於追蹤血液製品從捐血者到受血者的完整旅程,確保供應鏈透明度。這些發展方向共同指向更智慧、更協同、更以患者為中心的未來監管體系,為全球血液安全提供堅實保障。

結語

全球血液製品的監管與冷鏈管理,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技術革新,也面臨全新挑戰。無論是WHO GBT+Blood框架的搭建,還是虛擬溫度緩衝等創新技術的落地應用,行業各界都在齊心協力,不斷提升血液安全標準。其中,以德源為代表的先進包裝供應商,憑藉產品創新為冷鏈完整性築起堅實保障;與此同時,監管科技的持續發展,也進一步增強了行業的風險防控能力。在推動全民健康覆蓋的目標引領下,持續投入資源完善監管體系、深耕技術創新,已成為確保血液安全、有效且可及的必經之路。我們也鼓勵讀者,在面對血液製品包裝與冷鏈管理相關挑戰時,主動尋求專業顧問的幫助,攜手推動行業持續向前發展。

 

 

 

 

附錄

  1. SARS-CoV-2透過血液傳播風險研究
  2. 撒哈拉以南非洲血液供應挑戰
  3. 冷鏈技術創新與監管合規
  4. 全球監管框架概述
陳慕凡 (Vincent Chen)

作者

陳慕凡 (Vincent Chen)

醫藥包裝系統法規戰略專家

null
© COPYRIGHT 2025 WEB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