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全球醫療系統面臨著血液製品供應短缺與不合理輸血的雙重挑戰。根據《Journal of Cardiac Critical Care TSS》的最新研究顯示,臨床實踐中約有50%的輸血實際上是不必要的,這不僅造成寶貴血液資源的浪費,更增加了患者發生輸血不良反應的風險。在此背景下,患者血液管理(PBM)作為一種以病人為中心的系統化方法應運而生,旨在透過多學科協作優化血液使用,同時確保患者安全。本文將深入探討全球血液製品合理使用的現狀與挑戰、PBM的核心策略與實施路徑,以及德源包裝在血液製品保存技術上的創新突破,為醫療專業人員提供全面的臨床實踐指南。
輸血療法經歷了從全血輸注到成分輸血的重大演變,然而不合理用血問題依然嚴峻。全球數據顯示,不同地區的不合理輸血率差異顯著:部分研究顯示合理用血率可達88%-99%,但中國的一項研究卻顯示不合理輸血率高達37.3%,其中手術科室的合理輸血率僅為47.5%。這種差異反映出臨床實踐中缺乏統一、基於實證的輸血指南。輸血決策的關鍵影響因素包括傳統觀念的束縛——將輸血視為「滋補品」的錯誤認知仍普遍存在,以及缺乏客觀的輸血觸發標準。1958年的里程碑研究首次指出無指徵輸血的危害,但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血液安全研究的重點仍過度集中於捐血者篩檢技術,而忽視了臨床用血合理性的監控。這種不合理用血行為導致了三大嚴重後果:稀缺資源的浪費、輸血不良反應增加(包括感染風險、急性肺損傷和多器官衰竭)以及血液供應的虛假短缺。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輸血次數與患者不良預後呈劑量依賴性關係,這使得優化血液使用成為提升醫療品質的關鍵環節。

患者血液管理(PBM)代表著臨床輸血實踐的根本性變革,其核心理念是從「以血液為中心」轉向「以病人為中心」。世界衛生大會(WHA)在2010年通過的WHA63.12號決議正式認可了PBM的價值,西澳大利亞州在2008-2012年間的實踐證明,PBM能同時實現治療效果提升、成本節約和血液製品使用量減少的三重目標。PBM的三大支柱構成了其理論基礎:優化紅血球生成與患者自身紅血球容量、最小化出血與失血,以及利用患者生理性貧血耐受機制。這三大支柱在臨床轉化為具體措施時,需要多學科團隊的緊密協作——包括臨床醫生、麻醉師、外科醫師、輸血專家和醫院管理者的共同參與。電子病歷系統(EMR)在PBM實施中扮演技術核心角色,它不僅實現輸血數據的即時採集與分析,更能透過臨床決策支持系統(CDSS)在醫生下達輸血醫囑時提供基於證據的建議。成功的PBM項目還需建立完善的監測與回饋機制,包括血液利用審查、同儕比較和定期質量報告,這些措施共同構成了一個持續改進的閉環系統。值得注意的是,PBM的效益不僅體現在臨床結果上,西澳大利亞的經驗表明,全面實施PBM可使住院天數在五年內減少近7萬天,展現出顯著的衛生經濟學價值。
限制性輸血策略是當前循證醫學支持的首要替代方案,大量隨機對照試驗證實,對血流動力學穩定的成年患者採用7-8g/dL的限制性輸血閾值,與傳統的10g/dL閾值相比,不僅安全且能減少50%的輸血需求。術前貧血管理是PBM的關鍵環節,歐洲麻醉學會建議擇期手術前4-8週進行貧血篩檢,為鐵劑補充提供足夠時間窗口。2018年PBM國際共識會議強烈推薦對缺鐵性貧血患者進行鐵劑補充(靜脈注射優於口服),但對促紅血球生成素(ESA)的使用持保守態度,僅建議在血紅蛋白<13g/dL的大型骨科手術中考慮使用短效ESA。微創手術技術的進步顯著降低了術中失血量,而自體血液回收技術的應用則展現出特殊價值——當預計失血量>500mL時,自體血液回收能使異體輸血率降低30%-50%。氨甲環酸(TXA)作為抗纖溶藥物的代表,在多項隨機對照試驗中證實能安全減少25%-40%的輸血需求,這使其成為WHO基本藥物清單中不可或缺的一員。這些替代方案共同構成了一個多層次的血液保護網絡,為臨床醫生提供了豐富的治療選擇。

輸血不良反應的預防與處理是PBM的重要組成部分。輸血相關急性肺損傷(TRALI)和輸血相關循環超負荷(TACO)是ICU中最常見的嚴重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高達8%和44%(在輸血相關死亡中)。血液利用審查制度的建立為質量改進提供了系統性方法,其核心是制定機構特定的循證輸血指南、實施前瞻性和回顧性審核,並建立持續的數據反饋機制。輸血閾值標準的國際比較顯示出明顯的地域差異:AABB 2016年指南建議對住院成年患者採用7g/dL的限制性閾值,而英國NICE指南則更為保守。這種差異凸顯了輸血決策需綜合考慮患者個體因素,如心血管狀況、急性出血與慢性貧血的區別等。值得注意的是,現代輸血醫學正面臨新型風險——儘管病原體傳播風險已大幅降低(HIV風險約為1/200萬),但非感染性併發症如TRALI和TACO的相對重要性上升,這要求臨床團隊在輸血決策時進行更精細的風險效益評估。質量改進的終極目標是實現輸血醫學的精準化,即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提供最適宜的血液成分和劑量。
在血液製品保存領域,德源公司憑藉其專業包裝容器確立了行業領先地位。作為全球多家世界級包裝產品製造商的指定代理及分銷商,德源致力於提供最優良、最先進的解決方案,以滿足血液製品對包裝穩定性和安全性的嚴苛要求。血液製品作為國家戰略物資,其包裝必須確保產品在有效期內的質量穩定,避免因環境因素(如溫濕度變化、光線或化學元素相互作用)導致品質下降。德源針對血液製品的特性,提供多種專業包裝方案,例如中性硼硅玻璃樽及經中性化處理的鈉鈣玻璃樽,這些包材不僅能耐受極端加工溫度(如高達350°C的除熱原處理及210°C的高溫滅菌),還能抵禦凍干製程中的超低溫環境,確保包裝在整個供應鏈中的化學穩定性與物理耐用性。此外,德源可根據客戶需求提供特製凍干瓶,優化凍干過程中的熱傳效果,進一步提升包裝性能。透過與國際頂尖包裝製造商的緊密合作,德源不僅提供高品質容器,更整合供應鏈資源,為血液製品行業提供全面、可靠的包裝解決方案,從而保障臨床治療的安全性與有效性,滿足急重症管理、免疫防禦及母嬰健康等多元醫療需求。

國際PBM實踐經驗為各國政策制定提供了寶貴參考。西澳大利亞州的成功案例表明,將PBM納入區域衛生政策可實現血液使用量下降41%的顯著成效。醫療機構PBM認證體系的建設是推廣的關鍵抓手,美國聯合委員會與AABB合作開發的醫院認證標準為PBM項目提供了清晰的質量框架。公眾教育與輸血觀念的轉變同樣不可或缺——當患者了解PBM的益處後,其對非輸血替代方案的接受度顯著提高。未來發展將聚焦於三大方向:技術整合(如人工智慧輔助輸血決策)、個體化閾值確定(透過生物標記物和即時監測),以及全球PBM指標的標準化。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新冠疫情期間的血液短缺危機凸顯了PBM的戰略價值,這將加速相關政策在全球範圍內的採納與實施。從更宏觀的角度看,PBM代表了一種更可持續的醫療模式,它將資源優化與患者安全有機結合,為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血液需求增長提供了可行路徑。
血液製品的合理使用是現代醫療品質的重要指標,也是患者安全的關鍵保障。從全球數據來看,實施患者血液管理(PBM)能同時達成改善臨床結果、降低醫療成本和優化資源利用的多重目標,這使其成為輸血醫學發展的必然方向。醫療機構在推動PBM時應採取系統化方法,結合循證指南、技術創新和多學科協作,同時重視數據監測與持續改進。德源在血液製品保存技術上的突破,為PBM的實施提供了重要支持,展現出醫療材料科學與臨床實踐的協同創新。我們鼓勵醫療機構在面臨血液管理挑戰時積極尋求專業顧問的支持,共同推動輸血實踐向更安全、更精準的方向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