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德國輸血醫學研究所發表在《Transfus Med Hemother》期刊的研究揭示了一個關鍵發現:在75,905份血液製品捐贈中,僅有0.1%檢測到戊型肝炎病毒(HEV)RNA,且僅少數受血者出現輸血傳播感染。這項發現引發了對現行血液篩檢策略的重新思考——如何在確保血液安全與維持供應穩定間取得平衡?隨著全球人口老化、捐血率下降,以及COVID-19等公共衛生危機的衝擊,血液供應系統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文將從公共衛生政策、捐血者招募策略、技術創新等多個維度,深入探討如何建立更具韌性的血液供應體系。
自願無償捐血(VNRBD)是全球醫療體系的重要支柱,其安全性遠高於有償捐血制度。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定期捐血者的血液傳染病風險最低,因為他們的血液會經過反覆檢測。在歐盟國家,儘管捐血率差異顯著(從每千人6次到67.6次不等),但自願捐血文化已成為公共衛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克羅埃西亞的案例特別值得關注,該國透過紅十字會的持續推廣,將活躍捐血者比例穩定維持在總人口的2-2.5%,接近歐盟平均水平。這種成功源自於將捐血教育納入學校課程、定期舉辦社區捐血活動,以及利用媒體宣傳建立社會責任感。公共衛生政策在塑造捐血文化方面扮演關鍵角色,例如印度2002年《國家血液政策》明確要求淘汰專業捐血,轉向完全自願無償制度。這種政策轉變不僅提高了血液安全,也強化了社區健康意識,因為每次捐血前的健康檢查相當於為捐血者提供了免費的基本健康篩檢。

全球血液供應正面臨多重結構性挑戰。歐洲血液聯盟(EBA)2020年報告顯示,2010至2019年間,多數成員國的捐血量呈現下降趨勢,瑞士、芬蘭等國跌幅甚至超過30%。這種下降與人口老化密切相關——年輕世代捐血參與度不足,而傳統捐血者年齡逐漸增長。傳染病篩檢同樣構成技術挑戰,德國的研究顯示,即使採用核酸檢測(NAT),HEV等病原體的「窗口期」仍可能導致漏檢。COVID-19大流行更暴露了供應鏈的脆弱性,美國紅十字會報告疫情期間捐血量降至十年最低,迫使取消非緊急手術。軍事衝突等緊急情況下的血液製品需求尤其嚴峻,美軍數據顯示,戰場傷員平均需要6-13單位紅血球,而傳統供應模式難以滿足這種突發性大量需求。這些挑戰呼籲我們必須重新思考血液供應模式,從被動收集轉向主動管理,結合更靈活的應急機制。
吸引年輕世代成為定期捐血者是維持血液供應的關鍵。成功策略往往結合教育與科技:在學校和大學導入捐血課程,配合行動應用程式預約系統,使捐血過程更符合數位原生代的生活習慣。社交媒體上的真實故事分享,能有效建立情感連結,例如展示受血者的康復歷程。歐洲經驗表明,遊戲化設計(如捐血積分、虛擬徽章)能顯著提升年輕族群參與度。COVID-19期間發展出的創新做法,如分時段預約、無接觸篩檢等,也應保留為常態化措施。定向捐血(針對特定患者)雖只佔少量比例,但能增強捐血者的使命感。重要的是建立持續互動機制,而非僅在危機時呼籲捐血。克羅埃西亞紅十字會的「每月捐血英雄」計畫,透過定期表揚和健康回饋,成功將復捐率提升至歐盟前列,證明了長期關係管理的價值。

病原體滅活技術(PRT)代表了輸血醫學的重大進步。這項技術能同時滅活多種病毒、細菌甚至寄生蟲,大幅降低傳統篩檢可能漏網的風險。德國研究顯示,即使HEV RNA濃度極高(如8,748,000 IU)的血液製品,也不一定導致感染,這可能與PRT對脂質包膜病毒的額外防護有關。血液製品儲存技術也有顯著突破,新型添加劑溶液可維持紅血球活力達42天,而先進塑化劑材料則減少了儲存袋化學物質滲出的風險。生物工程領域更出現革命性發展,如利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體外培養紅血球,雖然目前成本高昂(約8,000-15,000美元/單位),但為解決稀有血型短缺提供了可能。人工血液替代品如血紅素氧載體(HBOC)和全氟碳化合物(PFC)在戰地醫學中展現潛力,美國軍方評估顯示,這些不需冷藏的替代品可解決戰場輸血的物流限制。
德源作為國際知名包裝製造商的指定代理商,專注於提供符合醫療級標準的包裝解決方案,其中性硼矽玻璃樽在血液製品儲存領域展現卓越性能。該容器採用高穩定性材質,能耐受350°C除熱原處理及210°C高溫滅菌的嚴苛條件,同時適應凍乾製程中的超低溫環境,有效避免因溫度劇變導致的微裂紋風險。此技術特性源自德源與供應商長期合作的專業篩選機制,嚴格採用通過國際藥典認證(如USP、EP)的中性硼矽玻璃材質,確保其化學惰性與血液製品(如免疫球蛋白、白蛋白、凝血因子等)長期接觸時不產生交互作用。針對凍乾製劑的特殊需求,德源更提供經結構強化的專用瓶型,透過優化幾何設計提升熱傳導效率,並配備特製凍乾瓶蓋系統以維持密封完整性。這些技術優勢不僅滿足中國對血液製品包裝的國家戰略物資監管要求,更通過實證應用於全球醫療體系,為急重症治療、免疫防禦及母嬰健康等關鍵領域提供安全可靠的包裝保障。

建立混合供應模式將是未來趨勢,結合傳統捐血、生物工程產品和合成替代品。政策層面需強化國際協調,如歐洲血液聯盟的跨國庫存共享機制就有效應對了局部短缺。技術商業化的成本效益平衡至關重要,美國國家血液充足性報告建議政府與產業合作,將人造紅血球成本降至現行血液單價(約240美元)的2-3倍內。數位轉型也帶來新可能,區塊鏈技術用於追蹤血液製品的全生命週期,印度「E-RaktKosh」系統實現了全國庫存即時可視化。軍事醫學的創新同樣值得民用領域借鑑,美軍「流動血庫」(WBB)模式證明,預篩低抗體滴度O型捐血者能在緊急情況下快速響應。最終目標是建立彈性供應網絡,既能滿足日常醫療需求,也可在疫情或災害時迅速擴容,確保這項「液體黃金」的永續供應。
從德國HEV研究到德源的血液製品安全容器,全球血液供應體系正在經歷深刻變革。維持安全穩定的血液供應不僅是醫療挑戰,更是社會團結的體現。面對人口老化、新興傳染病等複雜挑戰,我們需要整合公共衛生教育、年輕世代參與和尖端技術創新。無論是定期捐血、支持血液研究,還是推廣安全文化,每個人都能為這項拯救生命的事業貢獻力量。當您下次看到捐血車時,不妨考慮加入定期捐血者行列;醫療機構也應積極評估新技術應用,共同建立更具韌性的血液供應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