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正面臨嚴重的血液供應危機。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年輸血量超過3億單位,但實際採血量僅約1.125億單位,導致每年約有190萬人因血液製品供應不足而死亡。這種供需失衡在中國尤其明顯,約有1500萬人參與捐血,但實際用血量卻高達3000萬單位。傳統捐血模式正面臨多重挑戰:血液製品保存期短(超過14天紅血球功能就會嚴重受損)、傳染病風險(如愛滋病、B肝、C肝等),以及人口老化導致捐血人口減少。自2019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捐血者健康狀況與恐懼心理更進一步限制了捐血人數。特殊醫療情境下的需求尤其迫切,包括稀有血型患者的需求,以及大規模災難應對時的血液製品短缺問題。這些挑戰促使科學家尋求創新解決方案,其中體外紅血球生成技術被視為最具潛力的替代方案之一,有望成為未來血液供應的新模式。
紅血球生成是一個高度複雜且精密調控的過程。在骨髓中,造血幹細胞經過多階段分化最終形成成熟紅血球,這個過程每天約產生200億個紅血球。關鍵調控機制包括EPO/EPO-R信號路徑,其中促紅血球生成素(EPO)由腎臟合成,透過與紅系祖細胞上的EPO受體(EPO-R)結合,促進紅血球的存活、增殖和分化。轉錄因子KLF1和GATA1在調控紅血球成熟過程中扮演核心角色,它們共同調控許多紅血球基因的表現。紅血球島結構是骨髓中紅血球成熟的獨特微環境,其中中央巨噬細胞提供分化所需的關鍵成分如轉鐵蛋白、鐵和各種生長因子。體外分化技術的突破點在於幹細胞來源選擇和培養條件優化,研究人員已建立透過CD標記物(如CD34、CD45、CD71、CD105)演變來追蹤紅血球分化階段的方法,並評估血紅素合成能力作為成熟度指標。這些生物學基礎為開發體外紅血球生成技術提供了科學依據,使研究人員能夠在實驗室環境中模擬體內紅血球生成過程。

現階段體外紅血球生成技術主要沿著兩大路徑發展。第一種是造血幹細胞分化方案,特別是使用臍帶血來源的造血幹細胞/祖細胞(HSPC)。臍帶血HSPC相比外周血來源具有10倍更高的增殖潛力,且引發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風險較低。然而,這項技術面臨擴增瓶頸和去核率低的挑戰,研究發現與間質幹細胞共培養可顯著提升效率。第二種路徑是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技術的應用,這項技術可提供無限的紅血球來源。iPSC分化為紅血球需經歷三個步驟:iPSC生成、HSPC生成和成熟紅血球生成。關鍵進展包括無飼養層分化系統的開發和3D微載體培養技術的應用,後者相比傳統胚狀體方法可使紅血球產量提高80倍。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曾資助「血液基因改造」計劃,利用臍帶血造血細胞大量生產紅血球,每條臍帶可生產約20單位血液,但成本高達每單位5000美元。這兩種技術路徑各有優劣,未來可能根據不同應用場景並行發展。
儘管體外紅血球生成技術取得顯著進展,但要實現臨床應用仍面臨多重障礙。量產化是首要挑戰,當前生產一單位「人造血」成本約5000美元,即使大規模生產也只能降至1000美元左右,遠高於傳統捐血成本。GMP標準下的放大生產需要解決培養系統規模化、品質控制等問題。功能成熟度是另一關鍵問題,體外生成的紅血球常以胎兒血紅素(HbF)為主,與成人紅血球(β珠蛋白)有明顯差異,影響氧合能力。研究發現EPO濃度、細胞匯合度和培養條件等因素會影響紅血球終末成熟。安全監管框架也需完善,特別是針對iPSC來源紅血球的致瘤性風險管控。國際標準協調同樣重要,目前各國對這項新技術的監管要求尚不一致。此外,倫理問題如胚胎幹細胞使用爭議也需要妥善解決。這些挑戰需要跨學科合作來克服,才能真正實現體外紅血球生成的臨床轉化。

體外紅血球生成技術的未來發展充滿潛力與可能性。在精準醫療應用方面,這項技術可實現個人化血型匹配,解決稀有血型患者需求,並透過基因修飾生產特殊功能紅血球(如抗瘧疾紅血球)。新興技術整合將加速進展,器官晶片測試平台可更準確評估紅血球功能,AI驅動的培養參數優化能提升分化效率與一致性。全球血液供應體系可能因此變革,分散式生產模式可提高偏遠地區血液可及性,而體外紅血球戰備儲存策略能增強應急能力。這項技術還能減少對捐血者的依賴,提高輸血安全性(避免傳染病傳播和免疫反應),並在緊急情況或大規模災難時快速響應。特別對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或器官移植患者,可生產更適合其狀況的紅血球,提升治療效果。雖然當前技術尚處研發階段,但隨著培養條件和製程持續優化,體外紅血球生成有望成為傳統血液捐贈的重要補充,重塑全球血液製品供應格局。
包裝材料對於血液供應環節而言,同樣具備不可或缺的作用。德源公司針對血液製品的特殊需求,憑藉其作為全球多家世界級包裝產品製造商指定代理及分銷商的專業優勢,提供符合嚴格監管標準的包裝解決方案。血液製品作為國家戰略物資,其包裝必須確保產品在運輸、儲存及使用過程中的穩定性與安全性。德源深刻理解血液製品對環境因素(如溫濕度、光線及化學元素相互作用)的敏感性,尤其是長期使用可能導致的鋁中毒風險,因此專注於提供能適應極端加工條件的容器產品。
德源提供的中性硼硅玻璃樽及經中性化處理的鈉鈣玻璃樽,具備卓越的化學穩定性與耐溫性能,可耐受高達350°C的除熱原處理及210°C的高溫滅菌要求,同時能適應凍干製程中的超低溫環境,避免因溫度劇變導致容器破裂。此外,德源可根據客戶的凍干工藝需求,提供特殊設計的瓶型以優化熱傳導效率,或推薦專用的凍干瓶解決方案。這些產品不僅符合血液製品對長期穩定性的嚴苛標準,更通過與國際領先製造商的緊密合作,確保技術與品質始終處於行業前沿,為醫療機構及製藥企業提供安全可靠的包裝支持。

體外紅血球生成技術代表著輸血醫學的未來方向,但其發展仍處於關鍵階段。評估當前技術成熟度,實驗室已能成功培養具備基本功能的紅血球,但實現大規模臨床應用可能還需5-10年。倫理與經濟效益的平衡策略至關重要,需在技術創新、患者安全和成本控制間取得平衡。跨領域合作是技術突破的關鍵,需要幹細胞生物學家、血液學專家、生物工程師和臨床醫生共同努力。這項技術不僅能解決血液製品短缺問題,還將開啟個人化輸血治療新時代。隨著研究深入和技術進步,體外紅血球生成有望徹底改變傳統血液供應模式,為全球病患帶來更安全、更充足的血液治療選擇。醫療機構和監管部門應密切關注這項技術發展,為未來臨床應用做好準備。如需進一步了解尖端醫藥包裝如何支持您的血液管理系統,歡迎聯繫德源的專業顧問團隊。
